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节目,因其较高的收视率,不仅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更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宣传载体。这主要说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随处可见的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目前,世界上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达4 000万,有100多个国家近4 000所高等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汉语热”的出现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该观点看到了 (  )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市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号召全体市民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争做“文明市民”。如果请你写一份相关内容的倡议书,符合这一要求的选项是(  )

①把握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引进外来文化

④立足人民群众实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果孔子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并周游列国。请想象一下,孔子在奥巴马连任后去白宫拜访,可能阐述的合理观点是( )

①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和睦相处,融合统一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近年来,“阴阳先生”又时来运转,生意兴隆。只是头上那顶不阴不阳的帽子甩掉了,换上了一顶科学的帽子。有些“阴阳先生”甚至被尊称为“易学大师”“环境规划师”等。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应(  )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上面漫画的寓意是(  )

①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除封建迷信思想

②要坚决反对迷信、愚昧等腐朽文化

③要在各个领域奏响主旋律

④要追求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百家争鸣”,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D.文化高于经济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种“中国式过马路”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文化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

③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 ④要自觉践行杜会主义荣辱观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这说明( )

A.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

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  )

A.潜移默化的影响

B.深远持久的影响

C.精神愉悦的影响

D.健康向上的影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基础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江苏省扬州市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 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B.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近来网上相继爆出令人担忧的“XX门事件”,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青少年。为此,青少年要(   )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自觉遵守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④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污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拾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 )

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超越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论语》、《孟子》、《韩非子》、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阅读,就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表明   (  )

A.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人们热议的不仅是片中让人垂涎欲滴的中华美食,还有片中所流露的让人感动的人文关怀,及其所引发的亲情、乡愁。 由此可见,这部纪录片( )

A.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B.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C.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D.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边漫画,请你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的主题,最贴切的是( )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经验:发展的绊脚石

B.常规:成功者的梦呓

C.传统:创新的垫脚石

D.细节:决定成败的关键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才大致确定。这表明( )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C.思想只要对立就可以走向统一

D.文化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新版“24孝”的出台( )

A.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是对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C.做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主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强调了( )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

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C.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D.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一次,王安石看到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于是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儿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经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把____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

A.发展文化产业

B.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C.繁荣文化市场

D.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资治通鉴》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说明( )

A.道德对知识才华的形成有帮助作用

B.知识才华是道德的统帅和灵魂

C.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不同的

D.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辩证统一的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②团结统一③爱好和平 ④勤劳勇敢 ⑤自强不息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           C.①⑤             D.①②③④⑤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多读一些向你传递真善美、高尚道德和科学素养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引导、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告诉我们(  )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B.读书就能致富,“书中自有黄金屋”

C.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D.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获奖项目包括4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1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人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人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亮相世界科技舞台。

联系材料,谈谈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文化价值。(12分)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并号召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为此,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请你简要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其依据。(12分)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8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小吴考进某大学学习设计专业后,客观分析了自己的情况:一方面基础知识扎实、能吃苦耐劳,另一方面缺少社会经验、家境贫困。据此,他制定了大学四年的发展规划: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既能解决学习生活费用,又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一家以生产出口文化产品的企业征集改良产品的“金点子”,小吴经过调查研究,为该企业提供了以下建议:一是在产品中注入中国文化元素;二是改进产品的外观设计,使产品适应进口国民族的传统习俗;三是通过互联网宣传产品。小吴的建议为这家出口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获得了丰厚报酬。

阅读材料,请你分析小吴的“金点子”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