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 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春节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材料能够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不同民族的人民会创造不同特点的文化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通常会逆势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材料体现了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东方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汉语与非汉语之间,种种因素的总和,使“代沟”问题出现了一些新因素,也增加了消除“代沟”的难度。材料说明

①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追想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 ”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④健康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11年9月29日,第四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参会人员围绕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数字多媒体创新、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形式,它

①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使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佛山石湾陶塑艺术,起源于唐朝,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岭南乡土气息,它上承汉代陶塑的传统,又吸收了唐宋以来国画的手法,以及岭南木雕的技巧等特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③文化有鲜明的区域性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羌”,甲骨文中唯一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羌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在四川省和陕西省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对遭到严重破坏的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修复工作。这是因为

①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欧历史文化交流久远、频繁,中欧系列文化活动必将进一步加强中欧互信、理解,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下列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

④要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多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儒家主张“仁爱”,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推崇“即心即佛”,有利于人的内心和谐……这此国学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国学思想应成为我国当代文化的主旋律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应被全部传承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倡导人们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段,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这表明

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②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A.不平衡性

B.包容性

C.同一性

D.时代性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为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江苏某公交公司编印《公交论语》供职工学习,并精选《论语》经典名句挂在公交车厢内,打造公交车厢文化,以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A.文化影响 道德修养 文化建设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面向世界

C.色彩斑澜 尊重差异 文化创新

D.和睦相处 文化融合 文化竞争力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材料一:2010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日本为18.5%,而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这个比例偏低。截至去年,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近507亿元,但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8%,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有关文化的内容单独成段,文化产业也随之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材料三: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1.(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2.(2)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说发展文化产业有何意义?(10分)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山东馆的外形,体现“海岱交融”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外观以大海的浪涌为顶,以泰山为主视角,形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中,五岳之首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齐鲁青未了”的主题,也颇具齐鲁文化风味。

材料二: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

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08

西班牙

萨拉戈萨

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1.(1)请你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9分)

2.(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9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志愿者活动在国际社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走过了十几年的光辉历程。

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当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展世界现代文明谱写出崭新诗篇。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7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