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住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镇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四、以诗文娱情遗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

五、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伐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任,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

B.司马相如《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后,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士人献诗求仕。

C.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诗歌在西周就已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D.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为了求仕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提出总论点,中间是五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

B.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C.文章以《尚书》《左传》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

D.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

B.《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

C.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

D.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继承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B.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D.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1)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2)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3)他是我的父亲。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她哭了,号啕大哭。

(4)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5)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

(6)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7)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8)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9)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过。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10)妈妈哭了。

(11)“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

(12)“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13)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

(14)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15)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16)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17)“在这儿。”她指着。

(18)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19)“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20)妈妈又哭起来。

(21)“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22)“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23)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24)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经历,奠定了小说哀伤悲凉的感情基调。

B.小说中写到父亲军校毕业后就上了反法西斯的战场,可见其热爱祖国,勇于献身;伤残后乞讨流浪,不愿意拖累家人,可见其热爱家庭,勇于担当。

C.小说前文情节有些地方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如“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弟弟出生后,父母“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等等,但到了小说最后,这一切都得到了合理解释。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新生的期待。

2.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哭”,试概括其中包含哪些情感。

3.请探究小说标题“新生”在文中的多层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B.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C.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D.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维岳故之  贳:赦免 B.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江,京师溃  渡:渡过 D.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C.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②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竹,秋天之竹,借以指笛。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B.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词人形象。

C.下片“宝镜”三句,笔锋从现实转到历史,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

D.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

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人间如梦,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      。在公布的86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幸福院》《正青春》……这些作品中,已播出的成了荧屏爆款,获得业界口碑与收视成绩的双赢;尚未开播的也通过宣传营销引爆相关社会话题,提升了人们对作品的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创作者从大众文化热点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      的典型人物、事件,并将自己的深入思考通过生动的台词和精彩的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

我国电视剧市场近年来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    ),或庄严肃穆,或激昂奋进,或青春热血,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开启    关注度    休戚相关    丰富多彩

B.启动    关注度    息息相关    波澜壮阔

C.启动    喜爱度    息息相关    丰富多彩

D.开启    喜爱度    休戚相关    波澜壮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

B.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

C.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把握、深刻体悟的能力上。

D.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体悟、深刻把握的能力上。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的是

A.就像这些时代的“表情”,一个个优秀作品

B.就像一个个“表情”,这些时代的优秀作品

C.这些优秀作品就像一个个的“表情”时代

D.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

 

六、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红楼梦》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二人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宝玉自比柳梦梅,黛玉自比杜十娘。

B.《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名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其中“杨妃”指宝钗,“飞燕”指黛玉。

C.曹雪芹将晴雯列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判词中称赞她“心比天高”“风流灵巧”,并指出她“因诽谤”而“寿夭”,充满同情。

D.贾元春省亲后,恐辜负了大观园景致,便叫宝玉等去园中住。宝玉住了怡红院,黛玉住了潇湘馆,宝钗住了蘅芜苑,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稻香村,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秋爽斋。

 

七、话题作文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对于“成见”,你有怎样的理解和体验,请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与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