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
2. 难度:中等 | |
杜牧写这篇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
3. 难度:中等 | |
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难度:中等 | |
请从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这几个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
5. 难度:简单 | |
①阿(______)房宫 ②骊(______)山 ③缦(______)回 ④囷(______)囷焉 ⑤矗(______)立 ⑥不霁(______)何虹 ⑦妃嫔(______)媵(______)嫱(______) ⑧辇(______)来于秦 ⑨梳晓鬟(______)
|
6. 难度:简单 | |
⑩杳(______) ⑪尽态极妍(______) ⑫剽(______)掠 ⑬鼎铛(______) ⑭逦(______)迤(______) ⑮锱(______)铢(______) ⑯架梁之椽(______) ⑰在庾(______)之粟粒 ⑱呕(______)哑(______)
|
7. 难度:中等 |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②气候不齐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③可怜焦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值得怜悯。
|
8. 难度:中等 | |
①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动词,__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动词,___________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动词,___________ ②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动词,___________ 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 名词,_________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名词,___________ ③一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___________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形容词,_______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___________
|
9. 难度:中等 | |
④使 使负栋之柱 动词,__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连词,___________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动词,___________ ⑤焉 盘盘焉,囷囷焉 用于形容词词尾,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___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__________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___________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___________
|
10. 难度:中等 | |
⑥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连词,___________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连词,___________ ⑦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结构助词,___________ 杳不知其所之也 动词,___________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代词,___________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的标志,________ 士大夫之族 指示代词,___________
|
11. 难度:中等 | |
①毕: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_________ ②构:骊山北构而西折 动词,_________ ③走:直走咸阳 动词,_________ ④落: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量词,_________ ⑤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动词,_________ ⑥负:使负栋之柱 动词,____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⑦庾:多于在庾之粟粒 名词,_________ ⑧霁:不霁何虹 动词,_________ ⑨剽:剽掠其人 动词,_________ ⑩举: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_________ ⑪暇:秦人不暇自哀 名词,_________
|
13. 难度:中等 | |
名词的活用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 ②未云何龙: ③不霁何虹: ④辇来于秦: ⑤朝歌夜弦:
|
14. 难度:中等 | |
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可怜焦土: ⑧族秦者秦也 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15. 难度:中等 | |
动词的活用 ⑩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16. 难度:中等 | |
数词的活用 ⑪六王毕,四海一
|
17. 难度:中等 | |
判断句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焚椒兰也 语气词“___________”表示判断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语气词“___________”表示判断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___________”表示判断
|
18. 难度:中等 | |
被动句 ④函谷举 语意被动,“___________”,被攻占
|
19. 难度:中等 | |
省略句 ⑤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省略介词“___________” ⑥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___________”后省略介词“___________” ⑦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___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___” 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后省略主语“___________”
|
20. 难度:中等 | |
宾语前置句 ⑩秦人不暇自哀 否定句中代词“_______”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
|
21. 难度:中等 | |
状语后置句 ⑪多于南亩之农夫 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__”
|
22. 难度:中等 | |
固定句式 ⑫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意为“___________”
|
23. 难度:中等 |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
24. 难度:中等 | |
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什么。
|
25. 难度:中等 | |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
26. 难度:中等 | |
这篇史论论证严密,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
27. 难度:中等 | |
作者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试赏析本文在语言上突出的特色。
|
28. 难度:中等 | |
①赂(________)秦 ②城邑(________) ③思厥(________)先祖父 ④暴(________)霜露 ⑤荆(________)棘(________)⑥草芥(________) ⑦殆(________)尽 ⑧与(________)赢(________) ⑨洎(________)牧以谗(________)诛
|
29. 难度:中等 |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与秦相较 “当”同“___________”,________
|
30. 难度:中等 | |
①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
31. 难度:中等 | |
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⑥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
32. 难度:中等 | |
①兵 非兵不利 名词,_____________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_____________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_____________ ②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形容词,__________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连词,_____________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__________ 暮去朝来颜色故 形容词,_____________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名词,______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副词,_____________
|
33. 难度:中等 | |
③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_____________ 良将犹在 副词,_____________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连词,_____________ ④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_____________ 则秦之所大欲 连词,_____________ 3.⑤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____________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_____________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_____________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动词,_____________
|
34. 难度:中等 | |
⑥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 动词,_____________ 邯郸为郡 动词,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前一个“为”,动“_____________”;后一个“为”, _____________,与后面的“_____________”共同表示被动 ⑦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名词,_____________ 始速祸焉 副词,_____________ ⑧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代词,_____________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代词,_____________ 或未易量 副词,_____________
|
35. 难度:中等 | |
⑨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_____________ 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_____________ 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_____________ 举以予人 连词,_____________ 以赂秦之地 介词,_________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_____________ ⑩于 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_____________ 齐人勿附于秦 介词,_____________ 其势弱于秦 介词,_____________
|
36. 难度:中等 | |
①弊:弊在赂秦 名词,_____________ ②判:强弱胜负已判矣 动词,_____________ ③劫: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动词,_____________ ④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动词,_____ ⑤得:此言得之 形容词,_____________ ⑥厥:思厥先祖父 代词,_____________
|
37. 难度:中等 | |
⑦率:率赂秦耶 副词,_____________ ⑧固:固不在战矣 副词,_____________ ⑨既:五国既丧 副词,_____________ ⑩终:终继五国迁灭 副词,_____________ ⑪诚:诚不得已 副词,_____________ ⑫苟:苟以天下之大 连词,_____________
|
38. 难度:中等 | |
名词的活用 ①理固宜然 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
|
39. 难度:中等 | |
动词的活用 ⑤李牧连却之
|
40. 难度:中等 | |
形容词的活用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⑧始速祸焉 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41. 难度:中等 | |
判断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__”表示否定判断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语气词“_________”表示判断 ③斯用兵之效也 语气词“_________”表示判断
|
42. 难度:中等 | |
被动句 ④洎牧以谗诛 “以谗诛”,因受诬陷被杀害。诛,_________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_________”表被动
|
43. 难度:中等 | |
省略句 ⑥暴霜露 省略介词“_________”,应为“_________” ⑦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_________”后省略代词“_________”,代指_________ ⑧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________”前省略主语“_________”, “_________”前省略主语“_________” 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________”前省略主语“_________”
|
44. 难度:中等 | |
状语后置句 ⑩赵尝五战于秦 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 ⑪其势弱于秦 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
|
45. 难度:中等 | |
定语后置句 ⑫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
|
46.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 固不在战矣(所以) 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 破灭之道也(规律) 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
47.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C.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48.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A.①③⑥⑨ B.②④⑥⑧ C.③⑤⑦⑨ D.①④⑦⑨
|
49. 难度:中等 | |
下列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角度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②李牧连却之③鼎铛玉石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燕赵之收藏⑥日削月割⑦族秦者秦也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⑩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①④/②⑤/③⑧⑨/⑥⑦⑩ B.①⑤/②⑥⑦/③⑧/④⑨⑩ C.①⑥⑦/②⑤⑧/③⑨/④⑩ D.①⑥/②/③⑧/④⑦/⑤/⑨⑩
|
50.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写出歌舞盛况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世人只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1. 难度:中等 |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52. 难度:中等 | |
翻译下面的句子。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5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明论 苏洵 天下有大知①,有小知。人之知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焉绕②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③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从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有改动) (注)①知:同“智”,智慧。②绕:巡绕。③明:洞察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济:帮助 B.大可以被四海 被:覆盖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 约:节约 D.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B.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C.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D.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父:诸侯之子称其父为“君父”。有时特指天子。在本文中的含义,是第二种。 B.即位:指站在中庭左右规定的位置上。常指开始成为帝王,诸侯或臣子任某职务。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后来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D.大夫:职官等级名。夏商周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类,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2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日轰轰”,而应“用其明”。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D.第4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齐威王的故事说明要想使事情成功,可从自己最熟悉的方面入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
54. 难度:中等 | |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此句,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六国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实和导致灭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请你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简单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25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