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就是“自然”,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人应该“道法自然”,学会超脱,进而体会恒久的本然之道。 B.隐逸之宗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真意,所写诗歌显现了自然之美。不过,此美到了唐代方呈现出丰富而灿烂的内容来。 C.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体现于山水诗的审美精神不归于描山画水,而归于作者在体会自然之道时内心所保持的安静澄明的状态。 D.宋代以后,唐诗所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世理解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源头和影响,再使用典型的晋、唐诗人大家例证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新晴野望》、《汉江临泛》和《鹿柴》,分别论证了其山水诗“静”、“远”和“空”的三重境界。 C.文章在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引用、类比等论证手法,突出了李白的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的鲜明特质。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发生改变跟文化环境有关,读者在唐诗的品读、思考中,应很好地把握其精神文化背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重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明白如话,但营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描写了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所写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也是逍遥远游之境。 
  | 
	                        |
| 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是因为他很看重年轻人在创新创业中的胆量,但有人由此推演出了极端的“读书无用”论。 B.网红们不屑读书,认为无用,是因为他们不通过读书就可以获得成功;但读书对“你”来说很重要,因为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巧妙又有道理,他运用形象的说理,证明读过的一些书会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个别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这些地方就出过大学生。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表达辩证得体,既肯定并阐明了“读书无用论”存在的合理性,又进而从读大学的角度论说了青年人读书的重要性。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读书无用论”流传开来的原因,也极其充分地阐述了读书的意义。 C.材料三议论了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其经验借鉴性和教育警示性。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了报道,从不同论说角度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分条提出解决“读书无用论”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 
	                        |
| 3.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淫祠数百区 淫:奢侈 B.日夜部勒 勒:部署 C.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D.贷而流之 贷:宽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也可以指官吏到职办公。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下车”。 D.乘传: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传,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可指官府载人的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公弼宽严有度,不计前嫌。官吏曾腆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还更改陈公弼的判决。罪行被发现后,他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告诫并宽赦了他。 B.陈公弼治乱有方,声威赫赫。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终于保得地方安宁。 C.陈公弼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将其免职。陈公弼认为他无罪,王正民后被朝廷派到鄂州。 D.陈公弼执法严明,为民除害。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 
	                        |
| 4.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许浑,晚唐时期诗人,长于律体,其咏史怀古诗成就突出。②《诗经·王风·黍离》小序中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遍地禾黍,感伤王都颠覆,故作此诗。③《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④《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下面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陈朝却已末日来临,隋军直逼景阳宫,金陵由盛转衰。 B.前两联首先追述前朝历史,然后补写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中蕴含的历史教训。 C.本诗中间两联既直观描述,又委婉倾诉。现实与传说并存,形象丰富多彩,气氛神秘莫测。 D.除了抒发金陵繁华一去不返的慨叹,诗人还在尾联展现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期许。 2.本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怀古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 
	                        |
| 5.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1.以下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蕴含深厚情感,并以“今日飘蓬”暗透作者所抒感慨,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种提示。 B.颔联是托寓的重笔,“词客”指陈琳,“识”有真正了解之意,“霸才”是诗人自指。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C.颈联写墓前实景。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遥对黯淡的暮云。 D.尾联写文章无用,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 2.《唐诗隽》说此诗“感怀寄意中,尽伤心语。”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流露了哪些“伤心语”,并简要分析。 
  | 
	                        |
| 6. 难度:简单 |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世俗中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了阿房宫依山势而修建的走势,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和《书愤》中都提到诸葛亮出师伐魏一事,分别是《蜀相》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书愤》的“________________ ”。 (4)《水调歌头》中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生动形象地描写战斗场面的激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6)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怀,展现出作者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7)《游山西村》中,以“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了民风的淳朴可爱。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 ,__________”抒写出傍晚时分,飘零在外的游子内心的悲苦。 
  | 
	                        |
| 7.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踯躇(chú) 霓裳(cháng) 仙袂(mèi) 弃掷逦(lí)迤 B.花钿(diàn) 麾(huī)下 剽(biāo)掠 锱铢(zī zhū)必较 C.钗擘(bò) 肯綮(qìng) 溯(sù)流 妃嫔媵嫱(yìng qiáng) D.缭缩(lǎo) 披靡(mí) 健啖(dàn) 金块珠铄(lì) 
  | 
	                        |
| 8.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夜色褪去,曙光微露。此刻,地球另一端的巴西利亚晚霞如火。18点的钟声敲响了,习近平主席结束了一场会见。此行是今年元首出访的收官之作。回眸一年的大国外交,多少次 、多少个昼夜颠倒,巴西利亚13日的这个傍晚只是无数出访日的一个镜头。 用时间维度去思索希腊和巴西之行、去观察 的大国外交,不仅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步履匆匆的辛劳,而且感知到它一步步向前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大事件汇聚在过去的这一个多月里;而一个多月后,中国即将步入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70年的发展奇迹,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有脚踏实地的实践,也有坚定捍卫的信念。可曾想,从昔日规划的蓝图到 的今日景象,也就短短5年! ( )它们的发展壮大作为世界现代史的一个章节,正在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毕竟金砖国家都曾历经苦难,也曾奋起抗争。它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也有着相似的梦想。追根溯源,金砖国家今天的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的苦难辉煌 。 世界在频繁互动,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对待朋友的态度,也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同中国握手就是同机遇和共赢握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焚膏继晷 远交近攻 海晏河清 休戚相关 B.宵衣旰食 远交近攻 如火如荼 休戚与共 C.宵衣旰食 纵横捭阖 如火如荼 休戚相关 D.焚膏继晷 纵横捭阖 海晏河清 休戚与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我们看到步履匆匆的辛劳,而且我们感知到它一步步向前走的坚定。 B.我们不仅看到中华民族步履匆匆的辛劳,而且感知到它一步步向前走的坚定。 C.我们不仅看到中华民族的步履匆匆,而且感知到它一步步向前走。 D.不仅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步履匆匆,而且感受到它一步步向前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随着金砖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迈进了第二个“金色十年”。 B.随着金砖国家迈进第二个“金色十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了。 C.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金砖国家迈进了第二个“金色十年”。 D.金砖国家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迈进了第二个“金色十年”。 
  | 
	                        |
| 9.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复驾言兮焉求 B.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C.①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②官知止而神欲行 D.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气凌彭泽之樽 
  | 
	                        |
| 10. 难度:简单 | |
| 
		                             下列每组句子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砉然向然,奏刀马砉 然 ②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B.①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C.①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②官知止而神欲行 D.①往往阳狂垢污 ②善刀而藏之 
  | 
	                        |
| 11. 难度:简单 | |
| 
		                             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选项对所给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戍卒叫,函谷举 ④彼且恶乎待哉 ⑤复以小艇游庙中 ⑥与遇宋将军家 ⑦然今卒困于此 ⑧非战之罪也 A.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③⑦/⑥/⑤⑧ D.①④/②/③⑦/⑤⑥/⑧ 
  | 
	                        |
| 12.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诗作《咏怀》。 B.《阿房宫赋》中“剽掠其人”的“人”,相当于“民”,是唐朝时期对平民的称呼。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C.战国时除秦以外,六国都在崤山大散关以东,故称六国为山东。现今,山东为省名,因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D.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文言文中常见的区划名称还有道、路、府、州、县等。 
  | 
	                        |
| 13. 难度:中等 | |
| 
		                             下面一则《征稿启事》,其中标点符号、语法、用语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风格一致。 征稿启事 “XX教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热诚欢迎教育工作者为本刊撰写稿件。 (一)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文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二)撰写格式必须执行本刊的编排规范。规范详见杂志文稿。 (三)如本刊认为稿件需要改动,将主动垂询作者,商量改动事宜。 (四)来稿三个月未被录用,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鉴于人力所限,本刊一般不予退稿,烦请作者自留底稿。 (五)欢迎将稿件投至本编辑部的电子信箱:XXXX@163.com 承蒙热心作者的大力支持,本刊得以不断发展,于此谨致谢,敬颂编安。 XX杂志编辑部 2019年10月25日 
  | 
	                        |
| 14. 难度:中等 | |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中新网12月18日电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341万,首次突破300万。 报告显示,近年来研究生报名的热门专业为金融、法律、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等社科类专业,工科类专业的热度远低于社科类专业。但从本科及研究生就业情况看,社科类专业无论是就业率还是薪资待遇,表现均不如工科类专业。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是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 
  | 
	                        |
| 15.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澄神静虑,端己正容。 ——欧阳询 ②圆而且方,方而复圆。 ——项穆 ③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 ④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张怀瑾 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王羲之 书法不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