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六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上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诚然,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摘编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

B. 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C. 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

D. 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

B. 文章第三段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

C. 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D. 文章由浅人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会干预并塑造人类的文化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

B. 要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

C. 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

D.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云人家

夏阳

老刀和老马,我挺好的一对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不到一年,就散伙了。

朋友做成这样,真没劲,老马太操蛋了。老刀丢下这句话,怒气冲冲地走了。去哪儿?上白云山种植药材。白云山,云海苍茫,是方圆数百里海拔最高的一座山。

老刀刚去的那阵子,一天好几个电话打下来:山上太无聊了,要不是看在几个钱的份上,老子早下山了。

即便如此,这家伙还是隔三差五地躺在我家里,吃饱喝足后,霸在电脑前。

后来,老刀就来得少了,偶尔下山进城,也是采购一些药材种子,来去匆忙。不仅人来得少,电话也少,十天半个月无音讯。

我最后一次接到老刀的电话,是两年后的事。那天,老刀告诉我,不想种药材了。是挺来钱的,但开公司欠下的债还清了,不想种了。所以,手机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挂了电话后,我愣了好一会儿:这家伙怎么了?赚钱的买卖不做,手机也不用,在山上成仙了?

又过了半年,待到满山泻翠时,我收到老刀的一封信。信在路上走了足足半个月。老刀在信里热情地邀请我上山住几天,还画了一张草图,孩子气十足地写道:不识老刀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我哭笑不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带着满肚子的好奇进山了。

按照老刀草图的指引,我那辆心爱的路虎越野车,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吭哧了半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白云山脚下的一个林场场部。把车寄存后,林场的干部递给我一根木棍,指了指一条悬在头顶的羊肠小道,说:走到头,便是老刀的家。

老刀的家——山的腰际,白云深处。

我拄着木棍,胆战心惊,在深山老林里蜗牛一样连滚带爬。四野万籁俱寂,一条小路,绳一般抛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深处,弯弯绕绕,走了七八公里,一拐弯,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云朵在脚下快速地流动,云海雾浪下,群山峻岭、城镇村庄、阡陌田野、河流树林,像摆在一个棋盘上一样一览无余。浩阔的地貌让人平静,我的心陡然升起一片清凉。久居城市的我,面对这样一方突然冒出来的世外桃源,如痴如醉。

老刀站在几间瓦房前笑吟吟地看着我。

晚上,老刀隆重地烧了几道菜:小鸡炖蘑菇、山笋红焖兔子肉、清炒野菜、凉拌木耳,奇香无比。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群鸟吵醒。一群鸟的嫩嗓子,唤醒了整座白云山。四周影影绰绰,牛奶一样的雾霭在指间流动。空气雨后般清新湿润,我伸了伸懒腰,贪婪地做着深呼吸。

一碗鲜甜的地瓜粥,一碟爽口的咸萝卜。早餐后,我们隔桌对坐,喝着绿茶聊天。我问老刀,干吗不种药材——不是挺来钱的吗?

老刀说,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殊,种植的药材,几乎接近于野生的品种,来钱确实挺快的。但你看我现在还需要钱吗?喝的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自产的?

我心有不甘地说,你这样远离尘世,会远离很多快乐,容易被时代抛弃的。

老刀挥了挥手,说,抛弃什么?无非是互联网上那些流水线作业的八卦新闻——谁打记者了,谁当总统了,哪个球队输了或者赢了,股票涨了或者跌了。其实想想,那都是傻瓜式的快乐,挺没劲的。我这里完全不插电,没有任何电器设备。但你看看,满天星空比不过城市的霓虹灯?飞禽走兽的啼叫比不过歌星声嘶力竭的吼唱?书上的唐诗宋词比不过电视连续剧里幼稚的缠绵?每天午后一场雨,一年四季盖被子,比不过城市里密密麻麻的空调?出门靠脚走路,双手勤耕细作,比不过打的去健身房跑步?

我得意地说,哼哼,你这里没有冰箱。

老刀笑了。拉着我转到屋后,从一口幽深的井里往上拽起一个竹篮。湿淋淋的竹篮里,两瓶红酒和一个西瓜,丝丝地直冒凉气。老刀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中午享用的。

我尴尬地挠了挠头。

几天的接触里,我发现老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抽烟,偶尔喝点酒,养一条狗几只鸡,种半亩稻田半亩瓜菜。每天早睡早起,晨时,携清风白云荷锄而出,晚霞烧天时,坐在家门口喝茶读书看脚下的行云流水。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俗人,所以还得下山。老刀一直把我送到山脚的林场场部。临别,塞给我五万块钱,叮嘱道,仔细想想,当年公司倒闭的事儿,主要是我的责任,不能怪人家老马。这点钱,算是我赔给他的。另外,我在这里种植药材赚钱的事儿,一定要替我保密,市侩之徒来多了,会污染这里的空气。说到这里,老刀有些忧心忡忡了。

嗯。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老刀的视角描写白云山优美的自然景色,更能体现白云山的独特魅力,加深读者对老刀以山为家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

B. 刚上山时,老刀经常打电话给“我”,还时常到“我”家吃吃喝喝,可见老刀对突然改变的生活不适应,也可以看出他与“我”关系的亲密。

C. 小说写老刀说他不想种药材,手机也不保留了。这不仅让“我”感到疑惑,也给读者留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做了铺垫。

D. 小说通过讲述老刀的故事,将繁华与原始放置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感悟,表达了对“白云人家”的理想家园的向往。

2.小说的结尾写老刀要赔钱给老马,为什么这样设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白云山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环境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寄寓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李韵《<非遗法>颁布五年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7年2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李媛《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2017年2月15日《大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殷建光《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南方网)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从非遗传承人收入不高的情况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打造成现代时尚,这样也能够很好地“圈粉”。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剌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B.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C.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D. 水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就是京城,指京城及其辖区,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区的称谓。

B.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西宫”可借指“皇后”同理。

C. 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古时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 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临体恤民情,仁德爱人。他任万泉县丞时,让一些囚犯暂时回家春耕,这些囚犯感激他宽容体恤,果然全都按约定时间回到狱中。

B. 唐临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他在朝为官,家财丰厚,但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并且十分宽谅下人,家仆几次出错他都宽厚处之。

C. 唐临执法公正,明于断狱。任主管刑法的大理卿时,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罪犯心服而无怨,得到高宗皇帝的赞赏。

D. 唐临刚正不阿,敢于谏言。在萧龄之量刑一事上,皇帝看到群臣的奏议而要对萧龄之处以重刑,唐临直言奏告,使萧龄之被依法判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指刘禹锡,他与白居易同岁。开成二年,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②雅令:高雅的酒令,自唐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一种饮酒游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与刘禹锡相约,“闲饮”暗含了寂寞、闲愁难遣之意,“约后期”表明意犹未尽。

B. 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豪迈之气与身世之慨均隐含其中。

C. “闲征雅令”写出两人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醉”字则活画出诗人乐于诗酒的神态。

D. “菊黄”写出居室环境的清幽雅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求。

E. 尾联中,诗人着眼于未来,将诗意推向高峰,有对再约共饮、陶然同醉的期待和想象。

2.本诗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  用整齐的短句,写秦朝的统治者大肆挥霍从六国搜刮来的珍宝,极不珍惜。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具有近300年悠久历史、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的主会场康斯坦丁宫美轮美奂,比邻的新闻中心则如平地起楼,建筑风格格格不入。

②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这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有着高学历、高职位,有的还收入不菲。

③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④艰苦创业时往往能够筚路蓝缕、克勤克俭;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就会疏于律己,不再朝乾夕惕,而是用暮气取代朝气。

⑤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⑥语言的学习,学的只是理论,效果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才会收获到那些不可言喻的心得体会。

A. ③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①③⑤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这对于教育工作者以及许多家长而言,也常常感到很棘手。

B. 倍受青睐的“天价”学区房,可谓当今教育环境下诞生的“怪胎”,它暴露出了家长们望子成龙和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C. 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份浮躁与功利,多一份平淡与从容。

D. 由于延迟退休或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来说,并非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由于我现在正在外地出差,所以这件事的详情,待我回来后,您再当面奉告于我。

B. 某经理在部门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说:上面的内容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C. 每次放假回家,父母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要努力学习,鼓励他们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

D. 李先生与老友重逢时说:“一别三十年,今日再相聚,实在不易。你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___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年轻时____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弹性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____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精准扶贫,首先是物质上的扶贫,因为物质上脱贫了,就能使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拥抱生活的热情,而有了生活的热情,他们必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①不是物质上脱贫了就能使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