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单元测试卷:第1-4单元 综合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B.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有些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

B.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艺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

C.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D.诗歌批评庸俗化,可能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穷鬼传

戴名世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遏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先生之高义,愿托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汝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复视也。子往矣,无我。无已,请从他人。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先生,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刺谬,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汝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先生者也,其何伤乎固?见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余之归先生也,而先生不容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先生者,皆以为功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江淮之间有褐先生       被:穿

B.子往矣,无我             累:劳累

C.无可者                    属:依附

D.以余故也                 徒:只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凡吾所以先生            昔韩退之以子故

B.数千年得韩愈              以先生之道向往者曾无一人

C.而先生不容天下            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门下

D.求人如韩愈者从,不得      于是先生与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B.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C.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D.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4.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穷鬼原来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生活了很久,后来韩愈无法忍受就写了一篇文章赶他走,结果反遭穷鬼辱骂,因之而死。

B.江淮之间的被褐先生,品行高尚,是韩愈之类的人物,所以虽然再三被拒,穷鬼还是坚持托身在他的门下。

C.被褐先生历数穷鬼附己的多种弊端,充分表现了正直敢言、磊落孤愤的贫寒之士在当时社会遭人排斥、寸步难行的窘境。

D.文章作者借“穷鬼”之口褒“穷鬼”之功,表明“穷”不但无害于人反而有助于锻炼倔傲的性格,激发慷慨激烈之气,成就愤世嫉俗之文。

5.翻译和简答(10分)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汝来将奈何!麾之去。(3分)

汝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4分)

(2)请概括出两条“被褐先生”拒绝“穷鬼”的原因。(3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 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而酬和次韵之作。

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5分)

2.两首诗都写了,但梦境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6分)

 

四、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2)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7)空闻虎旅传宵柝,                       。(李商隐《马嵬》)

(8)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9)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0)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选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濛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地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 “为什么?”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 “没有忘记。”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 “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 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 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 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是因为精神上的,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直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

2.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太大了精神距离差距在哪里?(6分)

4.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低碳、环保、节能,这些词语如今在汽车业风行,中国汽车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

B.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度外,唯利是图。

C. 中国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真是大言不惭。

D. 参加了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近年,我省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已基本完善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

B. 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边两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荀子阐发的“礼”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而不是使礼制作为宗教的一种仪规。试举一例以明之。如,荀子对于人问“雩而雨何也?”回答说:“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则典故。“雩”原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求雨仪式,           ,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仪式,只是认为不应当把它神化。换言之,              ,荀子认为还是有意义的。

①人们常常是把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纳入到礼制中去

②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常常被人们纳入到礼制中去

③虽然荀子在这里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④荀子在这里虽然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⑤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         

⑥即使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对下列材料的内容进行筛选,给空间站下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可以供多名宇航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站,体积大,具备一定的试验或生产能力,其所需要的航天员、物资、设备由飞船或航天飞机运送。空间站可分为单舱段空间站和多舱段空间站两大类。作为航天器,前者是指用运载火箭一次就能送入太空轨道运行的空间站,后者则是由多个舱段在轨道上组装而成的空间站。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师大教授董藩微博之语立刻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要求:认真品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抄袭、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