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他的那部《茶经》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并民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添加其他东西。

B. 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C. 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D. 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 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C. 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 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 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C. 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 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诱狼

张爱国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一停下,猎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林里,等待那只母狼。

太阳就要落山了,母狼还没有来。莫非它不会来了?就在猎人的耐心将尽的时候,树林里伸出一个灰褐色的头颅,猎人一眼就认出是那只母狼。它四下一番张望,大概是认为没有了危险才慢慢走出来。血腥的记忆让它不得不这么做,这个冬天,它家族的七只成年狼,除了它,都成了猎人的盘中餐和袋中钞票。

看着母狼明显消瘦的身子,猎人的心很疼,既为那白白流失的肉,更为那宝贵的皮——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已到了射程之内,但猎人不能开枪,因为一枪下去,至少要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上好价钱。

母狼突然停下脚步,昂头,嗅鼻。它似乎嗅到了猎物的味道,一只被猎人折断了腿的兔子。母狼一看,冲过去,两只前爪摁住兔子,张开了嘴……

猎人激动极了,只要它咬一口兔子,他就成功了——兔子身上被抹了毒药。可是,就在母狼大张的嘴即将挨上兔子的一刹那,它却突然丢下兔子跑进树林。

可恶的畜生,竟然识破了计谋。猎人很懊恼,一定是一个月前死于同样计谋的公狼的遭遇唤起了它痛苦的记忆。

猎人必须筹划新的计谋,他不相信凭他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就战胜不了一个畜生。

三天后,当那只母狼又出现时,猎人的心一阵剧痛——它更加消瘦了。它虽然还是很警惕,但踉跄的步伐里明显多出了急躁。猎人知道,为了幼狼,它今天必须找到食物,它体下被幼狼抓咬得血肉模糊的乳头就是明证。

这次,猎人为母狼准备的是它的“公狼”——猎人将那只公狼的皮囊塞满了海绵,固定在一个做了伪饰的陷阱上。

发现“公狼”时,母狼稍一吃惊就跑了上去。为了避免它发现破绽,猎人摁一下手里的遥控器,“公狼”发出一声狼叫声。猎人本以为它听到叫声后会更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没想到它却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公狼”,突然蹿进树林里。

猎人狠狠地给自己几个嘴巴,骂自己自作聪明,多此一举,十足的猪脑子:凭狼的听觉,能分辨不出它的公狼的叫声?

猎人决定采用对他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招。

猎人踩着没膝的雪,在树林里攀爬了三天才找到那只母狼的巢穴。母狼不在,两只幼狼中的一只已经死去,另一只骨瘦如柴,浑身颤抖,伏在地上,不时地伸舌舔舐一截干枯的兽骨。见了猎人,幼狼竟然晃悠悠地站起来,飘忽忽地走向猎人,它大概是误以为猎人是给它送食的吧。

猎人抓出幼狼,为了不让它立即死去,给它喂了点牛奶,然后固定到陷阱上那只“公狼”的身边。

母狼很快就找来了。它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小心和警惕,惨叫着跑向幼狼,干瘦的身子直被风吹得打趔趄。就在猎人认为母狼这次一定会掉进陷阱的时候,母狼却在陷阱的边沿站住了,直盯着幼狼,凄惨地叫着。约莫半分钟,母狼开始绕着陷阱走。三四圈后,母狼跨上那根架在陷阱上用于伪装的树枝,颤巍巍地走向幼狼——它要救走幼狼。

猎人赶紧大叫,想让母狼受惊吓而跌进陷阱,可它仿佛听不见。猎人又向母狼身旁放了一枪,可它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

眼看母狼就要挨上幼狼了,猎人慌了,对着幼狼“砰”的一枪。幼狼中枪,掉落陷阱。母狼没有叫,也没有跑,扭头看看树上的猎人,看看陷阱里的幼狼,又看看“公狼”,突然一声惨叫,扑向“公狼”,抱着它一起滚进陷阱。

猎人得意地从树上跳下,活动活动冻僵的手脚,走过去,掀开陷阱上的伪饰物,不由得大惊:母狼已将公狼的皮囊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

陷阱里,一片血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这一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为下文诱狼作铺垫。

B. 小说多次刻画了母狼“瘦”的外形特点,既写出了母狼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母狼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C. 母狼在识破了狼人的阴谋的情况下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这一奋不顾身的行为是爱子心切的本性使然。

D. “母狼已将公狼的皮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这一动作描写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

2.小说中猎人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陷阱里,一片血腥!”结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B. 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 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 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 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选人有了更大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D. 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E.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除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祔,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擢南京刑科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

出为江西参议。累迁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伊王典楧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竟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改吏部,进左。寻拜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历抚按六事。御史黄廷聘按浙归,道湘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罢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廷聘论罢,见廷聘败,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诣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改正。”良疏辨,夺俸。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B. 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C. 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D. 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任命,授职;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拜:授给官职。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罢:罢免。停职:表示罢官的词还有黜,废等。

B. 伏辜:指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该记带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近义词有“伏法”,即“因犯法而被处死刑”。

C. 考满: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依此决定其升降去留。

D. 掌宪:指掌管风纪法制;又是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永明精打细算,节俭开支。任职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 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职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等人,奏疏虽不尽行,朝廷内外都很害怕他。

C. 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曾被黄廷聘检举而免官,后来见廷聘被免官,便搜集廷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将他免官。

D. 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已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

(2)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 “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 “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 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 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四、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旌旗蔽空。(《赤壁赋》)

(2)淇则有岸,________。(《诗经 氓》)

(3)同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兰亭集序》)

(4)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5)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五、其他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邯郸学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②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

③整节课几乎是学生的天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侃侃而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的看法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④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我们从制度上保留承包权就相当于保障了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⑤已经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因为不管一个品牌知名度多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此为提醒和转换品牌的轻度消费者。

⑥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连篇累牍,一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

A. 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①③④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采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B. 运营商自从宣布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以来,不少网友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中国移动 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

C. 12306 网站提醒登录网站或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D.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 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①他们从你身边走过,②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③你还不引人注目。而④ 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⑤,会看到你,⑥欣赏你。

 

3

 

 

 

 

 

 

 

 

 

A

 

虽然

或者

因为

/

并且

 

 

 

 

 

 

 

 

B

 

虽然

但是

除非

如果

/

并且

 

 

 

 

 

 

 

 

C

 

即使

就算

除非

/

并且

 

 

 

 

 

 

 

 

D

 

即使

甚至

因为

/

并且

 

 

 

 

 

 

 

 

 

 

A. A    B. B    C. C    D. D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该大学的生物学家在长年的野外科研活动中发现,蚂蚁常常会冒着生命危险救援同伴,不过,他们也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态度的差异可能与蚁群的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最热心的救援者通常是那些生活在松软的沙土中、习惯单独外出觅食的蚂蚁。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遇到其他蚂蚁受困,更乐于相助。与之相反,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安全、天敌较少的蚂蚁,比如以坚硬紧实土壤为栖息地的蚂蚁,因为自身不容易陷入险境,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它们的冷漠也仅限于袖手旁观而已,并不会对家门口受困的外来蚂蚁进行攻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