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谢(diāo)        的(sì)        廿四桥(niàn)      笑皆非(dì)

B. 鸽(xùn)          沌(hùn)        意识(qián)      水摸鱼(hún)

C. 桐(wú)          平(zè)        废(tuō)          寺(zhè)

D. 韵(qí)          (lěi)        衣(zhuó)          破屋(chuán)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 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 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

B. 情致  幽然  萧索  衰弱

C. 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 情趣  幽远  萧条  衰落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 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 ④①②③    B. ①③④②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①③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 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作者主要写怎样的感受?

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她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三、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语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柳影下的钓鱼台,西山的虫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