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至于20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出的诸如林纾、李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已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20世纪以来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晚清以降,“闽派”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承继了明清时代文人画余绪,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从黄慎怪诞的人物画风中吸收养分,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使得20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

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不仅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 “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 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 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B. 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 “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 “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探讨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 作者认为,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因此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 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 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语的秋天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 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 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 “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3.“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尝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 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 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 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2.赏析诗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作者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帝乡不可期。”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在《逍遥游》中,庄周用“朝菌”和“蟪蛄”作例,来说明寿命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和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王和小李今年考取了不同的大学,他们相约国庆期间一起到北京游玩,10月2日他们终于在北京不期而遇,彼此畅谈各自大学的感受,其乐融融。

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江河日下,为此,众多专家呼吁要全力保护环境资源,造福后代子孙。

③纵然生意兴隆而腰缠万贯,倘无任何家国情怀,遇天灾而不知悯恤,闻人祸而不知救助。如铁公鸡一毛不拔,似吝啬鬼细大不捐,实难称之为优秀实业家。

④沈从文先生一生笔耕不缀,著作等身,作品充分展现出湘西的民族风情,其文学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⑤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0:1落后塞尔维亚队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发扬无所不为、坚毅顽强的女排精神,奋勇拼搏,连扳三局,成功逆转,时隔十一年再次夺得冠军。

⑥随着养生理念深入人心,天山之宝冬虫夏草面临着消亡的险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采摘人数不断增多,而保护部门人手不足,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往往捉襟见肘,效果欠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便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法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B. 日前,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

C. 雄安新区三县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批违法企业负责人受到查封整顿、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惩罚。

D. 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项目,改良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态,不仅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代际固化的僵局,更有助于物质脱贫。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A.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 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 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街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发布自己手绘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如今,农历新年______ ,更成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现象,“中国福”贴遍世界,“中国红”映照全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观,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______ 。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但更青睐薄皮大馅所寓意的浓浓亲情。和谐、团圆、重视家庭,这些原本属于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______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越来越长,交通事故频发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守交规文明行车就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现在,各地纷纷出台交通安全严管措施,这样就可以保证民众的出行安全。 

(1)交通事故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订餐平台公司往往采取客户评价制对送餐员实行考核,客户可根据送餐员送货的快慢或其态度给予评分,如果打上差评,就等于白送了,而且排在倒数的送餐员如果是被客户评为态度恶劣,就有被解雇的风险。送餐员曾先生因为一个月连获三个差评,不堪工作压力服食老鼠药轻生。对此,有人认为公司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为客户着想,客户满意公司才能发展;也有人认为送餐员很不容易,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给差评应谨慎;还有人认为,曾先生心理素质太差,因为三个差评就轻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对于人们的评论,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结合自身体验,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