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 “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C. “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D. 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B. 人们在网上发表意见是自由的,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C. 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 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B. 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 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D. 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B. 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C.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D.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谏说之难洪迈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 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 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 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 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事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 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 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 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奏相 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 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 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丨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容斋随笔》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盟,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战国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曾举行 过多次会盟。

B. 质,本义抵押。先秦时诸侯之间结盟,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做‘质’或‘质子’。

C. 黑衣,春秋战国时王宫卫士常穿黑衣,故此处以黑衣借指王宫卫士。“补黑衣之缺”即为充当宫中卫士。

D. 烹,即烹刑,将犯人投入锅中烹煮,又称镬烹、汤镬,与大辟、髡刑、黥刑、凌迟、戮刑等同为死刑。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

B.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

C.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

D.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饴甥在与秦王谈判时,以守为攻。他没有直斥秦王的无礼,而是摆出晋国国内君子与小人对秦王是 否放归晋侯的争论,让秦王自作决断。

B. 左师触龙劝说太后时,采取了迂回策略。他先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迂回指出爱儿子就要让他有功于 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作人质。

C. 蔡泽想代范雎为相,先有意散布自己想取而代之的消息,来激怒范雎,再借商君、吴起、闳夭等人的 事例进一步威胁他,使其拱手让出相位。

D. 茅焦劝阻秦王放逐母亲时,大义凛然,不惧秦王的汤镬之刑,列数夏桀、商纣的狂妄脖理行为来责备 秦王,最后使秦王母子和好如初。

4.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2)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陈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栋梁,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 ②避乖:远离尘世。乖,抵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封大司徒。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眠松”指睡卧状的松树,而“老苍龙”指古老的苍松。有文曰“松树皮极之粗厚,望之如龙鳞。”

B.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常以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而“岁寒心”,指词人对现实不满,年年感到心寒,不肯为国效力。

C. 本曲运用秦始皇封树为五大夫和丁固后被封大司徒的典故,表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

D. “靖节何年种”中的“靖节”指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其《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语句。

E. 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

2.诗言声,该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的?请联系全曲概括并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表达弟子与“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相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 _____”。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个时候,父母成家不久,经济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总会去求亲戚帮忙。

②利用人身绑藏的方式偷带iPhone手机入境后被查,这无疑是剖腹藏珠啊!

③野花遍地开放,像美丽的少女,开在大山下,立在房院前,如火如荼

④毕业时,虽然他心早有准备,却还觉得猝不及防,他哭了,那张布满沟壑的脸上滴下点点泪水。

⑤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洞若观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⑥指导人生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其中真正有用的却如凤毛麟角,像这种既有价值、可读性也出类拔萃的作品,实在难得。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教育部有关工作规定及我省2017年招生工作安排,所有高校(含高职院校)在集中录取工作结束后不再组织补录。

B. 凭借自己的坚持和拼搏,她终于从默默无闻的素人逐步成长为一批年轻观众心中的古装剧小花旦。近几年袁姗姗恪守拼搏信仰,坚持于公益事业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 50多年前,为了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被沙漠埋没,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宁夏中卫市,开创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治沙体系,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D. 分享经济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它涵盖了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手术、网络众筹等诸多领域。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 ②③⑥④⑤①    B. ②④⑥③①⑤    C. ⑤①②⑥③④    D. ⑤②③⑥④①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图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以“坚忍”为主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结构相似,整段字数大体相当,必须有四句引用。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坚忍)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笔者发现,许多朋友将“言不信者行不果,志不强者智不达”奉为经典,这句来自墨子《修身》篇的古文慢慢地成为许多人微信、微博、QQ的个性签名,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他们以此来砥砺自己,奋力前行。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体会?结合材料的内容及生活实际,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