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东北三省)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尚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臵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且,因为这种哲学,这个小说也不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代言,它关涉多多,指向悠远。所以,如何养成在两者交互中理解和体悟经典的意义,在今天显得特别重要,阅读收益的大小,也端赖这种交互的贯彻是否彻底和有效。

(摘编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1.正确有关“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上那些经历政治强权、宗教高压及传统保守思想等的残酷镇压、无情打击后仍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堪称经典。

B. 那些受到后人最诚挚的颂扬,并且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都能够经久不衰、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经典之列。

C. 经典除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还包括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和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

D. 衡量著作是不是经典要看它是否关心人的处境和命运,是否体谅人的内心经验,并能否做到精鹜八极、鞭辟入里。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统的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其中处处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

B. 传统的人文社科类经典往往既重视个体世间的自下而上发展,又时时关注精神追求,并拥有努力追求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

C. 好的艺术经典与好的哲学经典都可以诠释和演绎人生,而且二者都是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二者可以相资相益,相互参证。

D. 哲学经典强调主体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所以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目标,而重在反思与究问。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不管是遭到摧残、打压,还是备受推崇、颂扬,它都能保有其光芒,成为后人汲取精神营养的宝贵财富。

B. 哲学往往比科学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它提出和和究原问题,并让人在追究过程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C. 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所以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置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是难以用文学来解释的。

D. 阅读文学经典,如果忽视其背后深广的哲学,只关注故事和抒情,那么这些经典带给读者的只是作者个人的代言,难有更深层的阅读收益。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纲,字彦正,润州丹阳人。入太学,以上舍及第。释褐,徽宗知纲三中首选,特除太学正,迁博士,除校书郎。入对,论:“君子小人混淆,询言试事则邪正自别。小人得志邀功生事祸有不可胜言者今用事者大言罔上风俗侈靡背本趋末日甚一日宜以祖考躬行之教为法天下有不难化矣。”上称善。初,朝议遣童贯、蔡攸使朔方,纲力论不可出师状,不报。及金渝盟犯京阙,命纲分守四壁,旋解严,诏登陴足月者迁。纲曰:“主忧臣辱,义当尔,顾因此受赏邪?”卒不自言。出为两浙提刑,移江东。池将王进剽悍恣睢,曹官以小过违忤,遂钉手于门。事闻,诏纲乘传穷竟。时国势未安,诸将往往易朝廷,进拥甲骑数百突至纲前,纲叱进阶下,即按问,罪立具,自是无越法者。自军兴后,小人多乘时召乱,历五年而怨家告讦者众。纲谓非所以广好生之德,乞自蔽囚,后有告勿受。秦桧用事久,纲卧家二十年绝不与通问。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初讲《关雎》,因后妃淑女事,历陈文王用人,寓意规戒。上曰:“久不闻博雅之言,今日所讲析理精详,深启朕心。”时以彗出东方,诏求言。纲奏:“求言易,听察难。宜命有司详审章奏,必究极其情,无事苟简。”除参知政事。高宗频谕辅臣宽恤民力,盖惩秦桧苛政,期安黎庶。纲乃摘其切于利民八十事,标以大指,乞镂版宣布中外。告老,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高宗幸建康,纲朝行宫。孝宗登极,召纲陪祀南郊,以老辞不至,诏嘉之,命所在州郡恒存问,仍赐羊酒。卒,年八十四。

(选自《宋史·张纲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人得志/邀功生事祸/有不可胜言者/今用事者/大言罔上风俗侈靡/背本趋末日甚一日/宜以祖考躬行之教/为法天下/有不难化矣

B. 小人得志/邀功生事/祸有不可胜言者/今用事者大言罔上/风俗侈靡/背本趋末/日甚一日/宜以祖考躬行之教为法/天下有不难化矣

C. 小人得志/邀功生事祸/有不可胜言者/今用事者/大言罔上风俗侈靡/背本趋末/日甚一日/宜以祖考躬行之教为法/天下有不难化矣

D. 小人得志/邀功生事/祸有不可胜言者/今用事者大言罔上/风俗侈靡/背本趋末日甚一日/宜以祖考躬行之教/为法天下/有不难化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掌管书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多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 江东,古代地理区域的称谓,一般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右,故又称江东为江右。

C. 用事,在古汉语中有履行职责、执掌政权、引用典故等意思。在文中是“执掌政权”之意。

D.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首篇。孔子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纲考绩优异,善于进谏。张纲在科举考试中,曾三次考中第一;入朝对问,张纲言语得体,阐述君子与小人的甄别之道,受到皇上的表扬。

B. 张纲执法严明,不近权贵。张纲奉诏前往究查王进,王进带兵冲到张纲面前,却被张纲当即审讯查问;秦桧当权时,张纲在家二十年不与秦桧来往。

C. 张纲学识渊博,行事谨严。任侍郎、侍读时,借《关雎》委婉劝谏抹上,分析道理透彻详尽;关于慧星事件,他建议朝廷让有关官吏专门负责批阅奏折。

D. 张纲年老致仕,深受恩宠。张纲退休后,高宗行幸建康,张纲到行宫朝见;孝宗登基后也对张纲恩宠有加,并命令张纲所在的州郡要经常去慰问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忧臣辱,义当尔,顾因此受赏邪。

(2)高宗频谕辅臣宽恤民力,盖惩秦桧苛政,期安黎庶。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沈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今得近乡关。

【注】①陆沉:沉晦埋没。②黄绶:黄色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jiān fú):推荐提拔。④割鸡:治理一县的代称。

1.本诗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赏析。

2.请概括诗中王文通这个形象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向他人学习不必在意对方的年龄大小。

(2)李白《蜀道难》中说明兵家必争之地是险要之地,如果不是可靠的人把守就会反受其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气势磅礴、瑰奇壮丽的沙漠边塞冰雪图,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崖村驴

刘心武

公司的六个小伙子约他去关外一日游。他们实话实说:“让你散散心,是第二位的。回来的时候,指望你开车把我们送回城,是第一位的。”妻子去世快一年了,他情绪消沉,人所共见。小伙子们约他游玩,他把他们的好意,放第一位。六个小伙子里,有位拥有一辆七座越野车。他们知道他当过兵,身体倍儿棒,所以一叠声地叫他德哥,把光棍狂欢后回程的安全,托付给他。

往关外的路上,小伙子们肆无忌惮,说笑狂欢一路。他理解这几个光棍,都是公司的骨干,条件都不错,只是还都没成家,有的是女朋友劈腿了,有的是自己嫌人家了,有的是异地问题难化解,有的是家长硬作梗,青春烦恼,要在郊游中尽情发泄。

那天小伙子们玩得很尽兴。四位蹦极了。晚餐时听说顺路有家驴肉馆,车主就把车开到了那里。大家坐好后,他声明:“我不吃驴肉。”车主有些尴尬:“哟,德哥,对不起,来时该先问你一声。”他说:“没4关系。你们吃。我另点别的就是。”有个小伙子就问:“德哥你不吃驴肉有什么讲头吗?”他摇头:“其实从来没有吃过。是进到这馆子才决定不吃的。”

小伙子们放开肚量吃驴肉,喝着啤酒白酒,给他点的核桃汁,时不时跟他碰杯,“祝德哥早续良缘”。

餐厅里的人声仿佛渐渐推远了。他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当兵的事情。这关外变化太大了。没想到往昔卡车开过去,扬尘二里路不散的荒川野地、穷山恶水,现在是整齐的柏油路面,两旁的绿化带相当不错。他从路标上看到一个熟悉的地名:崖村。这家驴肉馆就在公路主干线与崖村支线的分岔口旁。多年过去,他把崖村忘记了,更把崖村驴忘记了。坐到餐桌旁,拒绝吃驴肉,是那记忆猛然浮现的开端。

那一年他十九岁。他们部队被分派到崖村帮助生产队打井。他父亲在老家病危,部队准许他回去探望。料理完父亲后事,他返程时在这个岔口下了长途汽车。天已经转黑,虽是初冬,十分寒冷。从这个岔口往崖村,那时候连砂石公路也没有,只有土道,头六里是平的,后四里要爬山。他下车时看到路旁有六七头驴,那些驴为了互相取暖,交错着挤站在一起。有个看驴的汉子招呼他,问他去哪,他说去崖村。那汉子说:“解放军免费。只是崖村驴送一位大嫂去了,你得等它回来。”当时还有个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的人说是要去枣村,那汉子就到那群驴里去扒,扒出一头驴来说:“枣村驴在。你骑上去吧。三毛。”那人递去三毛钱,骑上,枣村驴就往另一边的土道上去了。原来,那些驴经过那汉子训练,每头驴专管前往一个村子,把客人送到后,自动返回。每当有客人要往某村去,汉子就从驴群里扒出相关的那一头来,如果扒不出来,就意味着那头驴还没有返回。“崖村驴回来啦。小战士,你骑上它吧!”朝汉子指的方向一看,那头走过来的驴似乎很瘦小,“骑上吧,它可有劲啦!浑身筋的驴爬山才利落啊!”他要付三毛脚力钱,汉子死活不要,“解放军免费,这原则不能丢!”

崖村驴背上有个简单的木鞍子。他跨上去正坐着,问:“有缰绳吗?”汉子大笑:“摔不下你!”那驴等他坐稳,就自动转身,朝崖村走去。平路快走完,天黑得厉害,还飘起了雪花,眼看要上山了,那驴能走好吗?到山根,他跳下,搬那驴的头,意思是让它折回去,那驴却死活不转身,只等他再骑上去。他再骑上。那驴就熟练地在山道上趱行。眼前出现了村屋的灯火。终于进了村,那驴停下来,似乎在等他给予进一步的指示,他就朝他们班住的那个院子指了指,驴眼能看见他的手势吗?但那驴竟准确无误地停在了院门口。他下了驴,要把驴推进院里,心里想着喂它些东西,那驴却四蹄抓地怎么也不进院。他说声“谢谢”,那驴就转过身,管自下山去了……

他忽然非常后悔,他跟他妻子感情那么好,那么多年,互相讲过许多以往的故事,可他怎么竟一直没把崖村驴的记忆打捞出来,与她共享?

那天开车回城,一路上六个小伙子有的呼呼大睡,有的打着饱嗝……副驾驶坐的那位不停地在手机上发着微信……他稳握方向盘,嘱咐自己:等回到家,再把那崖村驴的回忆细细咀嚼。

(选自2013年12月4日《新民晚报》)

(1)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请结合小说进行赏析。

(2)小说中驯驴的汉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的六、七段划线处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以“崖村驴”为标题有何目的?请结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则由某歌星代言的护肤品广告引发了争议。这则广告是这样的:画面中污浊的空气卷起一团迷雾包围着著名歌手梁静茹,“我们恨化学!”梁静茹连喊三次,一把推开迷雾,终于拨云见日——法兰琳卡,十年专注自然护肤。广告中“我们恨化学”这样的表述,引发了北大老教授周公度先生的强烈不满,他发表声明,要状告播放此广告的CCTV8。此事一时引起包括观察者网、新华网等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网友对此的热议。而对此,法兰琳卡22日在其官方微博做出正面回应,以下是起回应全文

关于法兰琳卡广告创意的说明

近期,我公司在部分电视媒体所投放的创意广告引起了部分观众的困扰,有人认为广告创意中有关“我们恨化学”的描述,是对化学基础学科的妖魔化,是破坏化学教育。对给这部分观众带来的困扰,我们深表歉意。

化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不可能被任何人妖魔化的,我们无任何用意去妖魔化化学基础学科,对于长期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且卓有贡献的人们,我们也跟其他人一样,怀有深深的敬意;同时,我们也深知,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创造,难以规避化学现象。 

在广告中所提到的“我们恨化学”的创意,是针对于当下护肤品领域部分存在的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滥用化学药剂导致对人体肌肤产生危害的现象,表达出许多消费者的愤懑之情,广告播出后也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强烈共鸣。作为十年来一直致力自然护肤的法兰琳卡,从消费者的长期健康出发,甄选全球原生农场,所选用的植物原料,坚持在黄金季节进行手工采摘,最大限度减去多余化工添加,只保留真正安全有效成分,在自然护肤系列产品中做到了不含人工香料、不含人工色素、不含石油成分、不含苯甲酸酯类防腐剂、不含酒精、不含甲醛释放体、不含硅油。作为一家护肤品生产企业,我们要反对的是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也和所有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朋友一样,珍爱我们这颗赖以生存的地球,珍爱这里本应纯净的环境,珍爱这里本应健康和美丽的人类。

或许短短十几秒钟的广告时间,我们无法尽述我们的价值主张,我们的广告创意也不完美,情绪化的表达也许让一部分朋友无法完整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因此产生困扰和不安的反应,对此,我们再次表达我们的歉意。

也殷切地期望所有关注法兰琳卡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共同为创造一个健康、洁净、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搜狐网《就广告用语争议,法兰琳卡作出回应》2015年11月23日)

材料二:

北京晚报:作为一名化学专家,您为什么会对一则广告这么认真? 

周公度:我认为这则广告是反科学的。我们现在许多人,对化学并不了解,甚至从中学教育以后,就不会再接触化学。所以对于化学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化学就是污染,就是有毒有害。这则广告利用了这种误区,不断地说“我们恨化学”,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我说它是反科学的,是破坏化学教育的,是一个坏的广告,并不是扣大帽子。

北京晚报:您的状告书为何要把中央电视台作为主要质疑对象?

周公度:从目前看,这个广告应该已经播放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是在中央电视台这种媒体上播放,那影响的可能就是十几亿人。作为一个官方的宣传机构,是不是也要对广告的内容有监督的责任?我觉得作为中央电视台,面对十三亿人口播放这样的广告是很不合适的。  我的信中也提到了,做文宣工作的人员要学一点化学科学知识,要起到把关的作用。至于企业为何要用这样的宣传手法,我觉得没有必要揣摩人家是不是“别有用心”,可以留给公众去评论。

北京晚报:这次事件之后,您希望公众对于化学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改变?

周公度:我希望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契机,向公众传达正确的化学理念。希望大家明白,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化学和化学品不是一个概念,更不能与有毒化学品画等号。人们的生活需要化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发展化学事业不等于污染,更好的发展化学事业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摘自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专访84岁北京大学教授周公度》2015年11月25日)

材料三:

从广告语言层面看,“我们恨化学”,不过是针对化妆品而言,有其特殊语境和针对性——“恨”的是不顾消费者健康安全、过多过滥地使用化学原料和化学工艺的现象,跟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概念没有多少关联,跟所谓的“破坏化学教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换个角度看,反对化学方法的滥用、追求绿色纯天然,其实不也是正常化学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

(摘自2015年11月24日《科技日报》)

材料四:

从内心期待讲,人们喜欢的广告应该是一种艺术,应该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享受,有助于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当然,实际上这种艺术和道德的希望,并不一定能够付诸于行,退而求次之,人们接受的广告应该具有“消极自由”性,不能侵害社会的主流价值,不能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不能给社会带来不健康的联想。

对照这一广告伦理,“我们恨化学”显然是有问题的。在重要的媒体平台上,以一种洗脑的方式,病毒式传播“我们恨化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化学的恐惧感,甚至给一些未成年人不学习、不喜 欢化学,制造了新的理由和示范。这样的广告,不讲艺术享受和道德力量,从伦理上讲就不具有健康性。

(摘自2015年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对广告“我们恨化学”中的“化学”的界定有何不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这一广告产生的社会影响,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的认识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周公度教授和《科技日报》针对“我们恨化学”这一广告事件,双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分析。

(4)请根据材料四谈一谈你对“广告伦理”的理解,你又是怎样看待“我们恨化学”这句广告语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面对已成惊弓之鸟的持枪歹徒,民警        ,继续靠近犯罪分子,既而与歹徒展开搏斗,奋力夺下爆炸装臵。

②在第十一届全国“课改杯”同课异构教学大赛中,江津田家炳中学张蕙老师        ,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获得特等奖。

③在全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大讨论中,人们对如何创新工作思路上        ,我认为单纯创新工作思路却不落实措施实属扬汤止沸。

A. 无动于衷   脱颖而出   莫衷一是

B. 不动声色   脱颖而出   莫衷一是

C. 无动于衷   崭露头角   首鼠两端

D. 不动声色   崭露头角   首鼠两端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些实体书店不再是简单地“卖书”,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以其个性化、高品质的特点黏住了自己的特定粉丝,积累出一定的文化口碑。

B. 在国际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而且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网信办负责人表示,要借助“网络公益”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做网络公益的自觉性,用点滴积累的公益行为,唤醒民众的道德意识。

D. 福特正式推出了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识别交通标识,主要是为了避免驾驶员不要在无意识的的情况下超速。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时候,中国的眼镜是一个椭圆形的透镜。透镜是用岩石晶体、玫瑰色石英、黄色的玉石和紫晶等材料制成的。那时,人们把佩戴眼镜看作是一种尊严的象征。因为制作镜框的玳瑁被认为是一种神圣和珍贵的动物,而透镜的制作材料又出自各种名贵的宝石,所以,        。正因为人们只很少注意眼镜的实用性,所以眼镜在古代市井百姓之中并不流行。

A. 为了增强视力,同时显示尊贵,人们才偶尔佩戴眼镜。

B. 为了显示尊贵,同时为了增强视力,人们才常常佩戴眼镜。

C. 人们偶尔佩戴眼镜,既是为了增强视力,又是为了显示尊贵。

D. 人们佩戴眼镜,常常不是为了增强视力,而是为了显示尊贵。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称“疟”,《金匮要略》称“疟病”。 ①  ,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应该    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 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微信公众帐号(公众平台)的工作原理图示,请用文字表述这个图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只野鸡被猎人关进笼子里,不知关了多久。有一天,主人忽然心情高兴,让它去草地上走一走。它正在散步,忽然听到翅膀扇动的声音。是一只野鸡展翅飞到了树上。它有些气愤,叫嚷着:“你怎么可以飞到树上去?主人没有教你吗?”野鸡也不气恼,悠悠地说:“我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被关在笼子里太久了,已经忘记飞的快乐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