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江苏省泰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央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     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     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     心灵的人文殿堂。

A. 转化    如沐春风    润色

B. 转化    动人心魄    润泽

C. 转达    动人心魄    润色

D. 转达    如沐春风    润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高中毕业之际,同学们书写赠言相互激励,下列各项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③但不甚浓厚

    ④所以引以为快

    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

A. ②③④⑤①    B. ②①⑤③④    C. ⑤③②④①    D. ⑤③②①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

A. 《母亲的微笑》     《青葱岁月》      《我看辛德勒》    《奇妙的昆虫》

B. 《温暖的布鞋》      《成长的欢乐》    《人生驿站》      《肯德基印象》

C. 《游子折柳》        《年轻的梦想》    《华沙之跪》      《秦腔古韵》

D. 《风华正茂》        《原驰蜡象》      《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京的地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中国网民春节网络红包问题调查

A. 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 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 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 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双节堂庸训》自序

汪辉祖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中人以上,不待教而成;降而下之,非教不可。居士有五男。子,才不中人。孙之长者,粗解字义;其次亦知识渐开。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凡先世嘉言媺①行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寡悔,非可律几也;次《蕃后》,保世大,其在斯乎?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友之存者,儿辈耳熟能详,不烦录叙;且凛凛乎,有《谷风》阴雨之忧焉。居士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冠以“双节堂”者,获免于大戾,禀二母训也。诸所为训,简质无文,皆从数十年体认为法、为戒,欲令世世子孙、妇稚可以通晓。自念身为庸人,不敢苛子孙蕲⑦至圣贤,而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

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嗟乎!教者,祖父之分;教者,子孙之责。苟疑训词为庸,而别求新异之说以自托,将有离经畔道,重贻身世之患者,是则居士之所大惧也。

【注】媺(měi):同“美”,美好,善。蕲(qí):同“祈”,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才不逮中人       逮:及,达到

B. 寡尤寡悔,非可俸几也   尤:抱怨

C. 保世滋大,其在斯乎    滋:繁衍

D. 率教者,子孙之责     率:率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序交代了《双节堂庸训》的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介绍了书的内容、体例和语言特点,并说明了该书命名的缘由。

B. 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与颜、袁二书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认为这是教导子孙学习圣贤之理非常完备的书。

C. 作者认为,他的家世能够传承与母亲的德行有着很大关系,自己也承蒙两位母亲的亲切教诲,免于犯大的过错。

D. 作者自认为是个平庸的人,对子孙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很担心他们另求其他新异学说,离经叛道,留下祸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2)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

4.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

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先帝不以臣卑鄙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5)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7)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山城

施蛰存

    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于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

    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地方。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

    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来,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正午,城里的街上是寂静的,年轻人都聚集在城外汽车站旁边的几家茶馆或小食铺里,等侯来往的车看热闹。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但终于到了黄昏,于是你可以听见牧人在吹起哨子赶着牛羊进城了;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打柴的老妇人伛偻的背上负着一捆柏枝或松毛从小巷里穿出来了……一排荒凉的雉堞渐渐没入黑暗的夜色中,于是这小城中惟一西街上是透露着光亮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店铺都在西街上,别的铺子虽然都早已关了门,而茶馆宵夜铺却正当热闹的时刻,何况茶馆及宵夜铺又占了所有的商铺的半数以上。

    但是,它们虽则卖夜市,才过十点钟,所有的光亮便已全部熄灭掉。现在是狗的城市了。它们逐着,叫嗥着,在绝对的黑暗中,使一个不习惯早睡的旅客,在枕上会仿佛感到土匪来攻城的征兆。赶街子是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这里的人从来不作每天的计划。“一日之在于晨”,这句古谚于他们是没有用处的。对于他们,每一个月并没有三十天,而是只有六天,因为他们每五天赶一次街子。一切的事情都得在街子天做。买鱼肉鸡蛋蔬菜米粮,均须到街子天,错过了这个街子天,就得等下一个街子,于是五天就很容易地过去了。医生什么人,也是赶街子的。人倘若生了什么病,五天之内没有变化是幸福的。医生给你诊了脉,给你留下五天服食的药,你就等到下一个街子天再请教他。警察也是赶街子的,当警察不够维持秩序时,不得不让过去被裁的警察来临时服务一下。这就是赶街子的警察,谁知道他们在非街子天做些什么事呢。

    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很少人家有一个钟或表。既然今天或明天都没有什么关系,上午与下午更有什么分别呢?你说,这不是赶惯了街子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我不喜欢,并且也不习惯于这种山城里的生活,但我既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也似乎稍微发现了她一点好处。我常常会想起“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一副对联,仿佛很可以用来贴在这里的城门上。然而这种和平与淳朴的好处,到底只堪从想像中去追求的,比如你身处于一个烦嚣的都会里,偶尔幢憬一下这样的山城生活,那是对你很有补益的。若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住下去,像我一样,我想你倘若不能逃走,一定会苦闷至极的。然而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终于没有逃离,而还在这里住下去呢?是的,请你凑过耳朵来,我将指点给你看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你,那是怎样一个地方,会使我对于这寂寞的山城抱着希望。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昆明写起,有什么作用?

2.山城保留了哪些“特殊气息”?请简要概括。

3.作者为何详写赶街子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4.本文重点叙写山城生活,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凌继尧

①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②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悲剧是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

③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悲剧效果必然含有怜悯和恐惧,英雄气概只是令人鼓舞而不会首先令人恐惧,它产生坚决的心情,而不产生悲愤的心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发生的悲剧事件。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祖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正像联大校歌所描述的那样,“九州遍洒黎元血”。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但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

④除怜悯外,悲剧感中还有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生命危险时的那种恐惧,也不是胆怯、懦弱的畏首畏尾。悲剧中的恐惧是一种哀伤或忧郁的情调,是一种忧患意识。悲剧中的恐惧是面对强大的邪恶力量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感觉。然而,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恐惧成为一种强烈的刺激,唤起应付危急情境的非同寻常的大量生命力。它使心灵震惊而又充满蓬勃的生气,所以也包含着一点快乐。”

⑤联大校歌歌词与岳飞《满江红·写怀》多有比照。冯友兰先生在联大校歌中把《满江红·写怀》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改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冯先生幸而言中。今天如果再讨论这四句话,杨振宁先生建议改为:“千秋耻,既已雪。中兴来,需人杰。”从“终当雪”到“既已雪”,这是多么痛苦、多么艰难的历程;我们在缅怀浴火重生的血泪史时,一种悲愤而坚决的心情不觉油然而生。

(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3.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哪些“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六、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溪是怎样一路流进大海的呢?遇到高山,它机智地绕过;遇到深涧,它一点点地积蓄力量去填平;遇到断崖,它勇敢地纵身一跃,化作壮美的瀑布„„就这样,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扑向大海的怀抱。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

(节选自袁宏道《瓶史》)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     ”说,与     、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

 

八、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房里的丫头,后被贾母派去服侍黛玉,改名紫鹃,她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敢于直接指出黛玉的过错。

B. 《边城》中,沈从文重在“显美”,展现了山民的自然人性和传统美德,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寄托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

C. 《茶馆》中,面对专横的宋恩子,常四爷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真可谓无惧恶人,仗义执言。

D.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曾经与大块头黑人扳手腕比手劲,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初次见到堂兄弟查理,认为他是从天上而降的神人,这使她第一次梦见绫罗绸缎,第一次希望自己显得漂亮。

 

九、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诗句“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恋妻不纳陈官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共同涉及的人物除了刘备外,还有谁?请根据诗句内容概括其形象特征。

(2)《哈姆莱特》第五幕中,雷欧提斯说:“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请简述“这奸恶的诡计”的内容。

 

十、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而在多维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解放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

1.请简要概括“多维乡愁”的具体内容。

2.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