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平行班)3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辨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通辨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考证原书上的典章制度以及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辨证,甚为有益。专辨一史的书,以辨“四史”者最多。崔适的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辨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辨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法,用以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用以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以伪辨伪,以疑证疑。

晚近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古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一史实,不同的书记载不一样,引述原文各不相同;采摘古书不标明出处,商榷前史讹谬,以致异说纷纭,真伪难辨,因此,史料需要辩证。

B. 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晋代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裴松之增补《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是考据学的先导。

C. 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辨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D. 对于史书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地方,清代学者探源索隐,钩沉辑佚,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考据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但并没有用来考证古史,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B. 虽然清代辨证文献史料的著述很多,但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绝无考证,由此看来,当时学者辨证史料的范围尚不够全面。

C. 清代学者用文献考证文献、史料辨证史料这种方法考证有史以后的史料有效果,考证史前史则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

D. 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代学者埋头于故纸堆,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造成学术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和当时政治上的限制有很大关系。

B. 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 晚近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 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即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编辑型学者周振甫

在六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周振甫先后编校过《辞通》《二十五史》《明史》《鲁迅全集》《谈艺录》《管锥鳊》等重要文史大著。在编辑之余,他还撰写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全译》《李商隐选集》《中国修辞学史》等深受学界好评的著作。其著作数目之多,让人眼花缭乱。1999午出版的《周振甫文集》10卷,仅收了他的部分著作,就已达600万字。

周振甫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但他却把主要精力放在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上。在编著一体的中国古代,朝廷编修职位相当于学术界的“宰相”,其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随着近代编著分离,“学者”和“编辑”成为独立的职业身份,“学者”依然是令人仰视的祢谓;而“编辑”则成了“为他人作嫁”“跑龙套”的代名词。周振甫在“编辑是什么”以及“编辑要做什么”等编辑学命题上,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在《古代的编辑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一文中指出:“汉代刘向的校书,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古籍出版单位的编辑工作。”在他看来,编辑只有与学者达成两位一体才能胜任编辑工作。因此,学术研究工作是编辑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工作中包括了为完成编辑任务而进行的著述活动。

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是周振甫的为学为编之道。1956年,中青社约请臧克家写《毛主席诗词讲解》,臧克家请周振甫为毛泽东诗词作注。周振甫研读已经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他发现毛泽东误将“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写成“酎”,把“原驰蜡象”中的“蜡”写成“腊”,后经毛泽东回意,出版时订正。

对于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周振甫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对作者要尊重,注意向作者学习,但不能盲从,即便作者是学界权威,也应同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1947年,钱钟书的《谈艺录》交开明书店出版,周振甫校对之余,认为该书没有目录不便查阅,于是为该书编目,经作者同意后列入书中。1975年,钱钟书写完《管锥编》后,请周振甫看一看,周振甫于是成了《管锥编》的第一个读者。他为《管锥编》逐一拟定了小标题,并写下了数万字的审读意见。很多意见为钱钟书欣然采纳。而对于读者,周振甫将“读者利益第一”作为编辑原则,编辑要时刻记住对读者负责。他对作者热情扶植,对年轻编辑更是倾力指导。编辑小黄首次承担标点古籍的任务,做起来颇感茫然。在试着标点了几卷之后,他将稿子送给周振甫审阅。周振甫看完后,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了几张纸的意见,还特别写明标点工作应注意的要点,使小黄很快适应了标注古籍的工作。

大凡成功的学者,必有其独具的研究方法。周振甫的学术研究风格,与那些学院派的专家教授大不相同。他的文章体例,明显地不同于那些专著、论文的所谓“标准格式”,更像是一篇篇、一段段品质极高的“书稿审读意见”。读者捧读他的书,眼前总会出现一位老编辑,手中举着一部别人的书稿,向读者讲解着。他的讲述是那样坦诚,那样明白。而且,他不是在说自己创建了什么,而是在点评一部作品应该修正什么、添加什么,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完成了自己高超的学术表达。在“纯学者”的眼中,这样做是很傻的。学者之间,彼此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学术成果不明不白地送给别人。编辑却不同,将别人的书稿完善、拔高等,都是分内的事情。为了出版老师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全三册),年事已高的周振甫耗费大量心血对原稿进行了细密的文字加工,对论述欠周密之处多有弥补。

这样的职业约束,甚至改变了周振甫全部的学术风格,他把编辑工作做到了极致,成为独树一帜的编辑型学者。一位年轻学者谈到周振甫时说,我们最爱读他的著作,好读,资料多,学术出口多,很容易从中引发出更多的论文题目。现在有些专家的论文,只给出结论,甚至连“引文”之类的路径都不肯说清楚。

1997年8月,周振甫作为“东方之子”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采访。主持人问:“因为工作的原因,您最终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的学者,您觉得遗憾吗?”周振甫用浓重的乡音波淡地回答:“中华书局给我编审,就可以了。”

(摘编自俞晓群、徐俊等人的文章)

【相关链接】

①周振甫,浙江平湖人。著名学者,资深编辑家。他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跟随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学习。1933年考入上海开明书店,开始了近70年的编辑生涯,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任编审。(《中国出版年鉴》)

②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钱钝书《<管锥编>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期间,周振甫在老师钱基博的指导下,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晚年,周振甫耗费大量心血,校订出版了老师的著作。

B. 在出版《谈艺录》和《管锥编》这两部学术巨著的过程中,周振甫与钱钟书之间成就了一段编辑与作者相互尊重、珠联璧合的佳话。

C. 作为杰出的编辑家,周振甫在编辑岗位默默耕耘六十余年,编校了许多重要的文史大著,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他都是编辑工作者的楷模。

D. 周振甫不直接回答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提问,而是说“中华书局给我编审,就可以了”,这表明他对没有成为一个职业学者还是感到有些遗憾。

2.为什么周振甫被称为“编辑型学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周振甫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设一个家

吴念真(台湾)

    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找里长吗?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

    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

    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

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

   “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雷公打!”

    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光那张脸就一点也不写实,老太太的脸有生命真实的痕迹,像古迹,而女演员的那张脸谁都看得出是曾经花钱拉皮过,如今逐渐崩垮而“加速折旧”,像被弃置的人工造景。

    几天后,小梁带着布景师到现场估价时,老太太已被搬到一家民宿暂住。民宿的人体贴地帮她梳洗过,加上人在清爽、明亮的房间里,比起前几天老太太简直判若两人,此刻的她就如同在现实或记忆里所惯见的那个形象鲜明的阿嬷。

    她把钥匙交给小梁,忽然拉起他的手说:“你都没在吃啊?手骨都没肉?”然后说以前工地的年轻人也一样“顾玩不顾吃”,接着吩咐说她屋子里那边有一瓮她做的酱菜,“橱柜第二层有一罐豆腐乳,很好吃哦,早餐可以配稀饭,如果不嫌麻烦的话,可以搅碎,买一些鸡翅一起卤,知不知道?”

    离开民宿后,小梁忽然把车子停在路旁哭起来,布景师傅问了好久,小梁才说只是想到永靖的阿嬷。每次回永靖,阿嬷同样也是搬出一堆瓶瓶瓮瓮,非得把后车厢塞满了才罢休,同样也会交代爸妈哪一瓶哪一罐是她精心特制的、什么东西煮什么东西好吃。

   “可是,”小梁突然拉高声调说,“你知道吗?我爸妈根本不吃那些东西!趁年终大扫除时全部扔进垃圾车!这还不要紧,阿嬷打电话来问什么什么好不好吃,他们竟然还骗她说:好好吃哦!我觉得……我们真的好贱!你不觉得吗?”

    小梁讲完之后,车子里一片沉默。

    那出戏进行得波波折折。那个女演员每次化妆都让剧组整个停摆好几个小时,制片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换人,“演艺界最难伺候的就是这种老是活在过去风光岁月的过气演员!”

    不过,开拍延宕让小梁逃过一劫。依原先的规划,必须在一星期内结束的改景和陈设作业,他竟然花了二十几天才完工。

    开拍前夕现场验收时,所有人几乎吓了一大跳:整个场景根本不只修改、陈设而已,而是近乎永久性的重建和装潢。漏水的屋顶换上了全新的水泥瓦,再配合拍摄需要做旧、种青苔,看得出用的全是真材实料。更夸张的是连镜头根本带不到的厨房、浴厕也都全部翻新,墙上甚至还装上专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铁架。

    美术指导看到墙边一个不锈钢的矮架,问:“这干吗用?”小梁说:“阿嬷做了很多好吃的酱菜、豆腐乳什么的,以后就有地方放了。”

    制片说:“你怎么高兴怎么搞,我没意见,但是,预算就是预算,你别想给我多报一毛钱。”

    小梁说:“我知道,帮阿嬷陈设一个家的钱……我自己负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A. 小说开头通过小梁的视角描写小山村杂草丛生、屋舍废置,这破败、萧条的景象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贯穿始终的寂寞、悲凉的基调。

B. 老太太开始丢酱菜赶小梁走,后来又送酱菜给小梁;最后小梁为老太太建一个放酱菜的架子——“酱菜”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C. 由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女演员来演独居残障老人,而像老太太这样的独居老人却缺少周围人的关爱,小说借此表达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

D. 小说内容前后照应,如老太太说的“偷抢事件”与开头她的恼怒相呼应;小梁在路旁的痛哭,为后面“陈设一个家”的行动做铺垫。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陈设一个家”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等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刑部尚书。会暑月经筵辍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D.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 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及太后生日皆称为圣节。

C. 母忧,母亲去世。古代官员任职期间,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多次抑制宁王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 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 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 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敢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

(2) 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惆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鹃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 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呜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 额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

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

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 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 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到愤慨,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老子》五章中,老子认为,万物都是对立存在相互依存的,所以圣人不刻意而为,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节选一文中,引用谚语阐释人会因为溺爱或者贪心而做出有失偏颇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所谓身修方可齐其家。

 

五、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写作以表达清晰为首要宗旨,不要用春秋笔法,绕来绕去,把意思弄得晦涩难懂。

②求职面试时,他师心自用,不人云亦云,独到的见解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简政放权,就是要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

④园区内特色农业基地星罗棋布,有彩色水稻基地、莲藕基地、万国瓜园长廊等。

⑤只见先生不打草稿,信笔泼墨,一丛墨竹便跃然纸上,围观者无不人言啧啧。

⑥“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编修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 据人社部消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全部调整到位,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有所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C.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  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②  《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 ③  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  ④  清人编《四库全书》,  ⑤  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 ⑥  大致解开。

A. 因为    如果    那么    /      则    就

B. 连        虽然       但      所以    /        才

C. 连       因为    所以    /     则    才

D. 因为    虽然    但    所以    /        就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修身,简单的定义就是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古人的修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境界性,鼓励人们不要被当前状态击倒。即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然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人面临的是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修身来达到心理等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某校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调查表,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总计

很有兴趣

34.39

31.03

29.18

31.53

比较有兴趣

52.87

51.72

49.27

51.29

有点兴趣

12.74

16.38

19.23

16.12

没有兴趣

0

0.87

2.32

1.06

 

(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点:

(2)请为学习语文拟写一条宣传语。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鸡年春节,却被一只老虎抢了风头。在宁波动物园,一名游客新年逛动物园,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买票入园,,而自己却不顾警示牌逃票入园,翻墙误入虎园,被老虎咬伤。动物园相关人员赶到后为虎口救人,枪杀老虎。但最终这名游客也因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人们对该事件有诸多议论:有人认为正是对规则的漠视,才导致类似惨剧时有发生;有人感慨门票猛于虎;也有人认为老虎本无辜,奈何被枪杀------

对于上述件事,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