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上海市六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想象别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的《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

 

二、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①       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②       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③       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④       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⑤       在艺术中,⑥        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

 

A

因而

    可是

那么

因为

所以

B

于是

由于

那么

但是

所以

C

因而

由于

所以

D

于是

可是

所以

但是

因为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阁下亲自莅临指导,我倍感尊贵。

B. 小明,要多向老师同学不耻下问,这样学习才能提高。

C. 老李,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

D. 张兄,奉上拙著一本,敬请斧正。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

作者:南桥

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社会关注不少。这些孩子父母远游,其教育“营养不良”。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则存在教育“营养过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组成的庞大阵营,带着浓厚的焦虑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童年就这样压碎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韦恩在《纽约时报国际生活》中称,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养育负担太大。有的家长特别害怕被拉入其他妈妈的团体,害怕游乐场和日托中心的交际,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活动和课程——如今这些活动和课程是中上层阶级养育子女的常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陷入这种疯狂呢?其实过了头的养育,才是今日教育焦虑的一大根源。

②儿童发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说。

③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的弊病。过度养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劳。例如,小孩打闹,大人帮助协调解决。去什么地方,家长都不放心,要亲自接送。“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

④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如果说家长、孩子、家教是生产者的话,大学、用人单位、未来配偶,则是消费者。海姆斯多年接触刚脱离父母的大学新生。若这些新生成长中“养育过度”,其行为会立竿见影地显露出来。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时候,有的新生话都不会说,而是父母在边上代劳。

⑤过度养育的后果,会往后延续多年。在日后就业上,被呵护过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单位,更会问题多多。2005年,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学校毕业生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痛,想方设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次日小伙子上班时候,在电梯口就进不去了,保安把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上拿过来,让他走人,纸盒子上写着:“问你妈妈去。”这个老板或许不应该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小伙子妈妈的做法颇让人厌烦。儿子都工作了,还大事小事来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

⑥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圣经》上告诫男女成人之后,要离开父母,和配偶结合,成为一体。失败婚姻则是一方甚至双方无法割断和原家庭的脐带,任由父母控制。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银监会一位美女处长闹出离婚大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双方父母互向孩子配偶单位写控告信。两个功成名就的当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纠纷中,却离不开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纳闷,可在我们这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声音极高的国度,这种事实在寻常。

⑦看完此书,我总结过度养育有七宗罪:(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2)____________(3)_________(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5)__________(6)____________(7)不听专家意见。

    ⑧针对这七宗罪,不妨建议如下:

    ⑨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一种叫授能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

    ⑩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险的。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

    ⑪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过分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为了鼓励、夸奖他们,让他们瞬间满足则不惜代价。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

⑫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在中国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⑬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不会做这些都还事小,关键是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要会安全、高效地做事。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

    ⑭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

    ⑮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比如和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

    ⑯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现在“直升机父母”说法都过时了。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说这种父母,在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哪还需要他们去走出来?

(选自2016年12月10日 《南方周末》,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直升机父母”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①段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为了引出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教育存在“营养过剩”。

B. “童年就这样压碎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家庭成员的阵营庞大,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沉重。

C. 教育“营养过剩”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

D. 根据泰迪·韦恩的说法,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根本原因是养育负担太大。

3.根据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过度养育”的危害。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第③至⑦段着重阐述了过度养育的危害。

C. 第⑧至⑮段提出了针对上文的七条建议。

D. 第⑯段继“直升机父母”又提出了“无人机父母”、“割草机父母”,他们名称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

5.根据文章提到的七条忠告,填写表格

 

七    宗    罪

七条忠告

1

只给东西不练能力

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

2

 

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

3

 

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

4

只重视学习和升学

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

5

 

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

6

 

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

7

不听专家意见

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

 

 

6.下面有一段小学生和妈妈的对话,结合文章的观点,对妈妈的态度加以评析。(不超过80字)

妈妈:今天上学怎么样?

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我怎么办?

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

妈妈:对不起,不行。我下午还有别的事。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

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

妈妈:可以。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

妈妈: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自己解决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九月初九

木  心

    ①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义,才能开诚咏言;说是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着。学士们只会用“比”、“兴”来囫囵解释,不问问何以中国人就这样不涉卉木虫鸟之类就启不了口作不成诗,《楚辞》又是通体苍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处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纺织品,汉赋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已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接下来大概有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绝妙好辞已被用竭,懊恼之余,便将花木禽兽幻作妖化了仙,烟魅粉灵,直接与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中国的“自然”宠幸中国的“人”,中国的“人”阿谀中国的“自然”?孰先孰后?孰主孰宾?从来就分不清说不明。

②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欧美的智者也认同其中确有源远流长的奥秘;中国的“人”内充满“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家打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五行堪舆……然而那套密码始终半解不解。因为,也许更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古老的国族,街头巷尾亭角桥堍,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更是重重叠叠的往事尘梦,郁积得憋不过来了,幸亏总有春花秋月等闲度地在那里抚恤纾解,透一口气,透一口气,这已是历史的喘息。稍多一些智能的人,随时随地从此种一闪一烁重重叠叠的意象中,看到古老国族的辉煌而褴褛的整体,而且头尾分明。古老的国族因此多诗、多谣、多脏话、多轶事、多奇谈、多机警的诅咒、多伤心的俏皮绝句。茶、烟、酒的消耗量与日俱增……唯有那里的“自然”清明而殷勤,亘古如斯地眷顾着那里的“人”。

  ③另外(难免有一些另外),中国人既温暾又酷烈,有不可思议的耐性,能与任何祸福作无尽之周旋。在心上,不在话下,十年如此,百年不过是十个十年,忽然已是千年了。苦闷逼使“人”有所象征,因而与“自然”作无止境的亲,乃至熟昵而狡黠作狎了。至少可先例两则谐趣:金鱼、菊花。自然中只有鲋、鲫,不知花了多少代人的宝贵而不值钱的光阴,培育出婀娜多姿的水中仙侣,化畸形病态为固定遗传,金鱼的品种叹为观止而源源不止。野菊是很单调的,也被嫁接、控制、盆栽而笼络,作纷繁的形色幻变。菊花展览会是菊的时装表演,尤其是想入非非的题名,巧妙得可耻——金鱼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对自然行使了催眠术。中庸而趋极的中国人的耐性和猾癖一至于此。亟待更新的事物却千年不易,不劳费心的行当干了一件又一桩,苦闷的象征从未制胜苦闷之由来,叫人看不下去地看下,看下去。“自然”在金鱼、菊花这类小节上任人摆布;在阡陌交错的大节上,如果用“白发三千丈”的作诗方法来对待庄稼,就注定以颗粒无收告终,否则就不成其为“自然”了。

  ④从长历史的中国来到短历史的美国,各自心中怀有一部离骚经,“文化乡愁”版本不一,因人而异。老辈的是木版本,注释条目多得几乎超过正文,中年的是修订本,参考书一览表上洋文林林总总,新潮后生的是翻译本,且是译笔极差的节译本,更有些单单为家乡土产而相思成疾者,那是简略的看图识字的通俗本。这广义的文化乡愁,便是海外华裔人手一册的离骚经,性质上是“人”和“自然”的骈俪文。然而日本人之对樱花、俄罗斯人之对白桦、印度人之对菩提树、墨西哥人之对仙人掌,也像中国人之对梅、兰、竹、菊那样的发呆发狂吗——似乎并非如此,但愿亦复如此则彼此可以谈谈,虽然各谈各的自己。从前一直有人认为痴心者见悦于痴心者,以后会有人认知痴心者见悦于明哲者,明哲,是痴心已去的意思,这种失却是被褫夺的被割绝的,痴心与生俱来,明哲当然是后天的事。明哲仅仅是亮度较高的忧郁。

⑤中国的瓜果、蔬菜、鱼虾……无不有品性,有韵味,有格调,无不非常之鲜,天赋的清鲜。鲜是味之神,营养之圣,似乎已入灵智范畴。而中国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说过了再重复一遍也不致聒耳,那是真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这个俄而形上俄而形下的谛旨,姑妄作一点即兴漫喻。譬如说树,砍伐者近来,它就害怕,天时佳美,它枝枝叶叶舒畅愉悦,气候突然反常,它会感冒,也许正在发烧,而且咳嗽……凡是称颂它的人用手抚摩枝干,它也微笑,它喜欢优雅的音乐,它所尤其敬爱的那个人殁了,它就枯槁折倒。池水、井水、盆花、圃花、犬、马、鱼、鸟都会恋人,与人共幸蹇,或盈或涸,或茂或凋,或憔悴绝食以殉。当然不是每一花每一犬都会爱你,道理正如不是每个人都会爱你那样--如果说兹事体小,那么体大如崇岳、莽原、广川、密林、大江、巨泊,正因为在汗漫历史中与人曲折离奇地同褒贬共荣辱,故而瑞征、凶兆、祥云、戾气、兴绪、衰象,无不似隐实显,普遍感知。没有离开中国时,未必不知道——离开了,一天天地久了,就更知道了。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节)

1.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2.下列关于本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在《九月初九》一文中,作者对中国人各种人情世故的方式描写的淋漓尽致,分析了自然本位在中国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B. 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作者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改造出了金鱼,菊花等的品种,这是“人”与“自然”作无止境的亲的具体体现。

C. 文中作者含蓄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在与任何祸福作无尽之周旋时,苦闷逼使“人”有所象征,不劳费心的行当干了一件又一桩,而对于“苦闷之由来”却得不到解决。

D. 本文以“九月初九”为题,这一天是重阳节,中国的传统是登高念旧。对中国文化的理性深入地思考和游子的“乡愁”正是在“九月初九”这样一种极具象征含义的语境下展开。

3.鉴赏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条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孟冬寒气至

东汉  无名氏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1.孟冬,旧历冬季的第 _______月,即农历十月。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来“至”主人公思妇的身边,渲染了气氛。

B. “三五” “四五”都是写月圆之夜,从而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C. “一心抱区区”中“区区”即拳拳,描写游子对思妇的忠诚的爱情。

D.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五律中的佳品。

3.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情的?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窦   默(节选)

宋   濂

  ①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会国兵伐金,默所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见杀,惟默得脱,归其乡。家破,母独存,惊怖之余,母子俱得疾,母亡,扶病藁葬。而大兵复至,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女,使业医。转客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金主迁蔡,默恐兵至,又德安。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

  ②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服为宜,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久,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具衣物以常。

  ③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问焉。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讣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送归葬肥乡。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子履,集贤大学士。

(选自《元史》)

注释:①伊洛性理,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②汲黯,西汉名臣。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德安(________)        

(2)奏对皆(________)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子俱得疾,母亡(    )

A. 最后,终究    B. 竟然    C. 终了,完了    D. 从头到尾

3.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问焉(     )

A. 思念    B. 抚养,保存    C. 问候,慰问    D. 存在

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俘                   有司岁具衣物以

B. 医者王翁妻女           默首三纲五常为对

C. 默恐兵至               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

D. ,请南还             如窦汉卿

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

6.阅读第②段,概括元世祖赐给窦默玉带钩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7.依据第②段相关内容,概括元世祖忽必烈与窦默的几次交往。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   轼

    ①昔翟公罢廷尉,宾客无一人至者。其后复用,宾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以为口实。然余尝薄其为人,以为客则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②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

    ③翟公之客,负之于死生贵贱之间,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必引而进之。佛者惠勤,从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称之为聪明才智有学问者,尤长于诗。公薨于汝阴,余哭之于其室。其后见之,语及于公,未尝不涕泣也。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间而从事于功名,其不负公也审矣。

    ④熙宁七年,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

注释①:勤上人,即僧惠勤。②叙:也写作序。

1.第①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并不赞同翟公对宾客的态度,认为宾客浅薄,而翟公也为人小气。

B. 欧阳修胸襟开阔,并不因为某些士人对不起自己而放弃推荐士人。

C. 欧阳修崇尚佛家和道家,因而与惠勤交往,并称赞他的学问和诗歌。

D. 本文写得曲折有致,在叙事中引发简洁的议论,议论又依托所描绘的事情。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B.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C.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D.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作者认为僧惠勤的诗文“非待文而传者也”,为什么还要为他写叙呢?(用自己的的话回答)

5.本文为序文,全文却无一处言及诗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析写作意图。

 

六、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作文。

高音喇叭声,鞭炮声,汽车行驶声等,是耳朵听到的有声的“声音”;浏览网页,看各种新闻,刷微博微信博客等,是心灵听到的无声的“声音”。对于这些无处不在“声音”,有人乐在其中,有人理性思考。而你对此有何想法?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