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是认知,当然也有身体践履,但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二、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有碑仆,其文漫灭                                 何可胜也哉

B.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之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此余之所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儿已薄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为仲卿母所遣    B. 而今安在哉

C. 有碑仆道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 池鱼思故    渊:河流

C. 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 依依里烟    墟:废墟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对下列各句加线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下江陵,顺流而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鱼虾而麋鹿         西望夏口,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 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 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分析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色。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斥责负心男子,指责他誓言真挚诚恳,变心却如此之快。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塑造了一个衣饰鲜艳多彩,散发芳草香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以此来表明自己高洁美好的品格。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一样任意漂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地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站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醒了,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__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篇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七、选择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八、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有的接待宴会,剩菜倒掉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这些公款浪费行为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更是消磨个人进取意识。

B. 曼谷城区屋顶出现的绿色的“补丁”,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带来别样风景,而这些城市菜地的功能已开始引发学界的关注。

C.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一切围绕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饱受有识之士的诟病。

D. 自“中国青少年防灾减灾素质提升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广大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复杂的社会现实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通过学习践行国学经典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呼声,究竟应如何有效地传承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几千年教育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在中国古代,从私塾到书院,学生便是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受到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实现了培养知书达礼的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

A. 通过长期诵读经典,人们能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B. 不仅要长期诵读经典,还要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C. 只要长期诵读经典,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D.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是需要人们通过长期诵读经典,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个民族    ①    领土被敌国占领,   ②    自己的文化还在,   ③    能重新凝聚人心,   ④    有复兴的希望;   ⑤        ⑥     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化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即使         只要          就         还         反之      如果

B. 倘若         那么          也         而且       但是        /

C. 一旦         如果          才         并且       否则      假如

D. 只要          /            而且       就          或者     一旦

 

九、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_____________。“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指“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________________。核心素养 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完善素质教育理念。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字。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十、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