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高二12月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文学经典生成和变化的过程,能发现这些作品中几乎都蕴含着一些潜在的内核,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

B.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儒家、道家的文化思想。

C.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包含了“品”和“情”两个方面的追求,文学作品的创作如果不能符合这两个要求,就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儒家的仁义、忠臣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学史上爱国题材的经典作品是最多的。

B.因为《水浒传》其内核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

C.传统道家崇尚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便离开了朝廷,转而在自然中找到了可以安身的精神家园。

D.中国文人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经典作品,都是在壮志未酬感到失意时,在山水风光中获得了精神的寄托和愉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其标准是在一些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

B.中国古代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行仁、和谐等思想和道家追求自由、追求心灵与大自然和谐等思想的影响。

C.儒家道家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便形成了中国文人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华夏文化传统中的无意识。

D.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焕镛——生物学界的“周作人”

智效民

陈焕镛是中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他1890年出生在香港一个官宦人家。陈焕镛14岁那年随父亲的一位朋友去美国读书。大学期间,他了解到中国珍稀植物的标本大多保存在欧美等国,以至于要研究中国植物就必须远渡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为此,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就立刻回到中国,投身于植物和昆虫的采集调查工作。

回国以后,陈焕镛首先去海南岛五指山采集标本。五指山虽然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却是一个人迹罕至、瘴气弥漫的地方。当时的海南岛对于科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陈焕镛被誉为第一个到海南岛工作的科学家。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他曾经摔伤手腕并感染了恶性疟疾。最后,他因为遍体鳞伤,不得不被人用担架抬了回来。

康复之后,陈焕镛把他在海南岛采集到的标本包装好,暂存在上海招商局轮船公司的仓库里,准备运往波士顿做进一步整理研究。不幸的是,由于这个仓库失火,他在海南岛采集的标本也被烧毁。因此他原计划在中国工作一年后返回波士顿的想法随之取消。

1920年以后,陈焕镛先后在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执教,于是他把在海南岛采集的标本复份运到南京,保存在东南大学生物系的标本室内。不料该标本室所在的大楼在1923年意外失火,致使这些标本化为灰烬。至此,陈焕镛在海南岛辛辛苦苦采集到的标本全部被大火吞没。

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波”,致使许多教授纷纷离去。1926年,陈焕镛向校方告假一年,返回香港度假。第二年,他接受中山大学聘请,担任了该校植物学教授。随后,他创办了农林植物研究所,下设标本室、图书馆和植物园等机构,并与国外同行建立了标本交换关系。紧接着,他把采集标本的范围从广东扩展到广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

进入上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陈焕镛领导的华南植物研究所也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打断了这一进程。由于战争来得过于突然,所以北平的静生生物所、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机构,都因为缺乏准备,致使许多标本资料不是落入敌手,就是被战火焚毁。陈焕镛得知这一情况后,在日军进攻广州之前,就把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和图书分批运往九龙,保存在陈氏家族的一个仓库里面。

迁港之后,农林植物研究所在陈焕镛的领导下,获得“国际声誉日隆”的美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占领,因有人举报农林植物研究所是“重庆敌产”,遂遭日军搜查,致使所内15万号珍贵的植物标本、4000余部中外图书和许多仪器陷于险境。因此,如何才能保护这批珍贵的科研资料,乃是陈焕镛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在这时,汪伪政权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汝珩来访,表示只要陈焕镛将农林植物研究所搬回广州,就可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为此,陈焕镛召开全所会议,决定迁回广州。对于这件事,陈焕镛的同事何椿年在1952年的交代材料中说,当时陈所长表示:“目前只有先将本所物品设法脱离日寇掌握,将其运回中国大陆的任何地方,才有归还祖国的希望。他本人愿将名誉生命孤注一掷,做最后挣扎。所中同仁,有愿留者则听之,但须准备杀头处分;不愿留者,设法筹集川资,送返内地。”抗战胜利后,陈焕镛因为附逆受到法律追究。这种情况与周作人有点类似,当年周作人留在北平,也承担了保护北大财产的任务。不同的是,周作人被判处多年监禁,而陈焕镛却获得“不予起诉”的结论。这是否反映了大家对文人和科学家的不同要求?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选自2014年6月18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焕镛,著名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祖籍广东新会,1890年6月6日生于香港。191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1年1月18日逝世。

②1946年6月17日,检察官以汉奸罪对周作人提起公诉。周作人说他参加伪组织的动机完全在于维护教育,抵抗奴化;说他在任伪职期间,忍辱冒死,虚与委蛇,保全了北大等校的图书仪器,使北大文化机关各种设备有增无减。周作人的辩护律师力陈其冤,改判其有期徒刑十年。

(摘自王吴军《周作人:隐居与附逆中的纠结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为使自己研究中国植物不需远渡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陈焕镛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立刻回国,投身于植物和昆虫的采集调查工作。

B.作为官宦子弟的陈焕镛,为采集标本在海南岛得病受伤;但世事难料,所采集到的标本在先后发生的两次火灾中全部被大火吞没。

C.在抗战爆发之后,陈焕镛就把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和图书分批运往广州,使它们不被战火焚毁,不致落入敌手。这表明陈焕镛有先见之明。

D.日军占领香港后,陈焕镛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困守香港,标本很可能会被日寇掠夺;返回广州,标本虽能保存,自己却会背上汉奸的罪名。

E.因为周作人是文人而陈焕镛是科学家,所以他们虽同因附逆受到法律追究,但最终周作人被判多年监禁,而陈焕镛却“不予起诉”。

2.作为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陈焕镛有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者为什么把陈焕镛视为“生物学界的‘周作人’”?结合材料文章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 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雄伟刚直,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良从取滁、和,战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阳,定集庆,功多。又从徐达克镇江,下常州,进镇抚,守丹阳。与赵继祖等取江阴。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 封疆晏然。太祖常召良劳曰:“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吴平,加昭勇大将军、苏州卫指挥使,移镇苏州。武备益修,军民辑睦。进都督佥事,移守全州。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八年督田凤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B.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C.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D.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亦是南京最富盛名的名称,南京市著名的六朝古都,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比如“建康”“临安”“石头城”等。

B.食禄,在文中指“享受俸禄”,我们所说的古代官员的“俸禄”,“俸”指钱币,“禄”指谷物,因此史料常以俸银和禄米来计算官吏的俸禄,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比如文中的“千五百石”。

C.文中的“进”都是表示官职的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加”“擢”“陟”“迁”“升”等。

D.襄烈,为谥号,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良雄伟刚直,骁勇善战。担任帐前先锋,能潜水进行侦探,而且常常化装到敌方进行侦探。

B.吴良崇尚节俭,勤于军务,他声色货利一无所好,他晚上就睡在城楼上,头枕着戈直到天明。

C.吴良带兵打仗总能讲究策略,和敌人的斗争中多次用奇招打败敌人。

D.吴良深受太祖信任。太祖常常召见吴良,甚至说,有吴良保卫一方领土,我就无须顾虑和担忧东线了,他的功劳很大,车、马、珠、玉都不足以奖励他的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

(2)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花经宿雨香难拾”中的“香”与“雨香飞燕促”中的“香”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E.“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请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6分 )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2)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5)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上头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时时接见商人,与商人推心置腹,联络一气。

(2)我们今天如果把股份让予他们,等于是开门揖盗,要把公司的经营权拱手让人。

(3)更有一些善于看风使舵的奸猾老手,凭着多年宦海沉浮的经验,隐隐品出了其中的一些异状,纷纷暗思转拜门庭之策,以维身家性命。

(4)图书馆中的不少资料都是属于空前绝后的,被尘封了几十年,如果不是这次清库工作,极有可能被湮没。

(5)一年来,广东努力聚合改革正能量,争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设服务型政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多个方面的成绩都可圈可点

(6)群峰笋立,山势绵延了,虽未有想象中的高危峥嵘,但于静寂中尽情体味空谷足音的韵味却依然是我所喜欢的。

A.(1)(2)(3)  B.(2)(3)(5)

C.(4)(5)(6)  D.(1)(4)(6)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陷入“邪教门”事件之后,韩国民众立即对其表达了不满之情,他们纷纷走上街头,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抗议活动。

B.“考试作弊入刑”可以对作弊者起到极大的威慑作用,但能否从此就彻底解决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情况,对此,很多人并不乐观。

C.新西兰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行动,为中国公民的安全撤离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不仅赢得了本国公民的称赞,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D.11月16日上午,第三节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拉开帷幕,包括马云、雷军在内的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大佬们纷纷低调抵达乌镇,他们将围绕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将下面的文字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2)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3)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4)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端,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5)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所以,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

A.(5)(1)(3)(4)(2)  B.(3)(2)(4)(1)(5)

C.(5)(3)(2)(4)(1) D.(3)(4)(2)(1)(5)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鲁冰花是豆科类草本植物,应用较为广泛。由于花朵色彩丰富、植株错落有序,     ,使园林缤纷富有层次,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很多植物也喜欢与鲁冰花为邻,   ,比如在茶叶植株附近种上鲁冰花就可以帮助茶叶健康生长,并让茶叶芳香甜美;鲁冰花根部的小瘤子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源源不断地送到土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鲁冰花这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 。所以它可以用来作为母亲节儿女最好的礼物。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75个字。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你怎么看待李云飞的做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