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甘肃武威五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C.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褒奖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孔子在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前一般都能根据形势预知最后的结果,但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驱下,他也绝不退缩。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B.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C.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 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至,以刃芝。         临:逼迫

B.时天下草,多不奉法。   创:伤害

C.若至时藏匿,必为负。   留:滞留,误期

D.芝不其书,一皆如法。   报:给回信,答复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2)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试简要分析。

2.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诗人情感。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下列诗文中空缺处。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                     ,潦倒新停浊酒杯。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6)                         ,吾未见其明也。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1. 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莫言讲故事常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开篇讲述“母亲的骨殖已与泥土混为一体”,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B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

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E.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2.童年的一次失手,成了“ 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最早”有深意吗?请简要说明。

3.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

4.“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武则天精心设计的无字碑,      在乾陵的众多石雕中,它      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       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风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备受青睐,     

A.树立  不是  而是  闻名遐迩

B.树立  不是  就是  举世闻名

C.竖立  不仅  而且  名播八方

D.竖立  虽然  但是  四海皆知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这真是一个奇迹。

B.根据那褐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摆来摆去的尾显示,他认出这是两条铲鼻鲨。

C.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的看法是否定的。

D.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中掌握我们的命运。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如何斗移星转、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①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②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③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④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A.⑤④①③②    B.⑤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⑤②③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赏析下面的漫画,拟一个突出漫画主题的标题,并谈谈漫画构思的妙处。

 

(1)标题:                                                          

(2)构思妙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面是《红楼梦》中的关于“黛玉之死”的一段话。请你展开联想,补充省略号省略掉的内容。划线句子,曾被红学专家们认为是“妙不可言”,请揣摩其丰富的意蕴,试品析其精妙之处。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娟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

(1)补充省略掉的内容。(注意语言得体)

(2)简析划线句子的妙处。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有很多回忆,留恋和选择。刘墉说:“我甚至在看老电影时,不愿见到世贸中心的画面。因为看一次,就重复一次恶梦;回头一次,就是又一次伤害。”张晓风说:“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毕淑敏说:“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辛弃疾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佛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面对人生中难以取舍的难题时,回头或者不回头折射出当事人的种种心境,引发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周遭世界的别样思考。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择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