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安徽铜陵一中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语》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强调天是自然。从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来看,他坚持用事物多样性的“和”来观察世界,反对单一的“同”,从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此,可从两方面加以阐释:其一,“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其二,从先秦时期儒学的天人之学来看荀子论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问题。

首先说会通精神,这里以我国中医药学经典《黄帝内经》为例略加说明。《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不抱门户之见,凡有可取之处都加以吸取,其中有儒家思想、墨家主张、道家观点,还有法家的若干见解。此外,名家、兵家,甚至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成分也被吸纳,博采众家之长。《黄帝内经》因此也奠定了与中华儿女繁衍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学说,主要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书中的“大同”理想不但发挥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与能”就和墨家的“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里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大同”世界为“大道之行”,“大道”就是道家的术语。可见,“大同”理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

再看“和而不同”文化观的第二个特点,即战国末期儒者荀子关于天人之学的基本论点。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赞成“和”而否定“同”,写出了名篇《天论》,把“和而不同”的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荀子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认为天有常规,不受人的意愿支配。顺应天(自然)的法则,人们将取得养生之资,如果违反将受到惩罚。荀子同时也认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们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厉行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困;按照季节进行农事,天就不能使人患病。荀子:“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人相分”的观点阐述了一个客观真理:当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成为与自然相对的认识主体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能认识并按照自然法则去行动的人,才能成为“至人”,即“真正的人”。荀子在《天论》中着重论述了天人相分,就是看到天和人各自的特点,呈现于人面前的是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异中求同,达到和而不同。在荀子看来,万物只是“道”的一个方面,个别事物是整体的部分,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以部分替代整体。从“分”到“合”,从个别到一般,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

荀子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合观,在中国先秦时期达到很高的理论水平。“天人之学”渗透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建筑学中均可看到其思想影响。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更加离不开天人之学的滋养。

(节选自《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坚持用事物多样性的“和”来观察世界,提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B.“和而不同”倡导文化会通精神。《黄帝内经》中所蕴含的这种精神奠定了与中华儿女繁衍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

C.《黄帝内经》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如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名家、兵家,甚至阴阳五行的学说都加以吸收,不抱门户之见。

D. “大同”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这正是“和而不同”所倡导的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之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学说,主要见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礼记·礼运篇》。

B.《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这一名称从墨家的“尚同”沿袭而来,而“大道之行”,“大道”又是道家的术语。

C.荀子和孔子都赞成“和”而否定“同”,荀子写出了名篇《天论》,把“和而不同“的道理阐发得更加深刻和清晰。

D.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要顺应自然法则,否则将受到惩罚,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但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认识并按照自然法则去行动。

B.荀子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和观,在当时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天人之学”参透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

C.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以部分替代整体,而荀子提出的从“分”到“合”,从个别到一般,可以提供我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句话说明天有常规,自然是不受人的意愿支配的,不会为人所利用的。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而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苑。大苑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上甚说,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为执金吾。数岁,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兵陇西。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绝道桥,甚逆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捕首虏八千余级,卤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关内侯,良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余人,皆拜

后岁余,奉世病卒。

(节选自《汉书·冯奉世传》)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

B.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

C.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

D.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是儒家的经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B.夷狄,古代少数民族,故称东方部落为夷,北方部落为狄,常用以范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是对少数民族的尊称

C.古代授予、提升官职说法很多,如“除”,“征”“辟”“拜”也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迁”为调动官职或升官,“左迁”即为贬官。

D.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爵。周代有 “公”、“侯”、“伯”、“子”、“男”5种爵位,后代往往因时而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奉世出生世家,冯奉世的祖先冯亭,和赵国大将赵括一起抵御秦国,在长平战死,冯亭的后人之中有的成为秦国将相。

B.冯奉世初仕不顺,冯奉世在武帝被选任郎官,昭帝时补任武安侯,紧接着就官30余年,至本始年间,才再次担任郎官。

C.冯奉世当机立断,冯奉世出使西域,遇突发事件,即刻假托黄帝命令通告诸位国王,整合一万五千人,共击莎车国,威震西域。

D.冯奉世功高受赏,永光年,奉命率兵出征陇西讨伐羌虏,杀敌八千余被汉元帝赐爵关内侯,另有良邑、黄金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

(2)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文后各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②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③本诗作于作者漫游会稽时期。

1.诗中塑造的采莲女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是如何塑造的?

2.末尾两句是何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2)杜甫《登高》中,将写景和抒情自然串联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3)李白在《蜀道难》中借用鸟兽表现蜀道高而险的句子是“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楼上的眼睛

[新加坡]延江

我卖力爬上台阶,缓缓走进杨厝港地铁站,准备在日落前赶回巴西立。在赎罪的心情下我毅然回首,九楼的帘幔拂动,闪过母亲垂询的眼神。她几度挽留我:"多吃一口菜,多喝一碗汤吧。"桌上尽是她细心熬煮的佳肴,而我却匆匆踏上未竟的旅途,留给她乍逢的惊心,徒然的狂喜。

楼上的眼睛对着偶来的人,缄默。

小时候,我善意地拒绝母亲带我上学校。可背着书包的我,从不忘记转身,向楼上不安的她挥别。一双乌黑慈祥的眼睛在楼上亮着,洞察我的每一个转折。喜欢她饱满的目光,我不断回首,直到争相耸入云霄的建筑物挡住了视线。谁叫我是母亲的晚子,她晚景里美丽的负荷。

"不要在街上吻我。"我松开女友的小手,蓦然回首,高远的窗口果真悬置一双愣着的眼。略带寒意的眼企图透视我的动机。我怯生生地将手摆放在身边,不敢违背她的训诲。

我知道我这一生怎么也走不出她的视域。

妻子遂埋怨我的恋母情结。幸亏那年我尚读不懂佛洛依德。只懂得母亲眼里的责备与怨怼。

妈妈一向来自有主张。

而妻子从来不肯让步。

她们对峙、冷战,左右夹攻。我活在夹缝里,没有脊椎,缩着单薄的身子,渐渐感觉到缺氧的痛楚。多希望能把自己分割为二。

相见欢同住难我疲倦而烦躁,终于悟出:三房式组屋实在容不下两个女人。叭哒一声两个箱子闭合了。

"楼上的眼睛,我敢断定,没有长者温润的笑意。只会折射出一道道炙人的光芒。"妻子如是呈上她的观察报告,从此不肯陪我回杨厝港。想不到弱不禁风的她,不但怯寒,而且怕光。

老爸走了,妈妈更是无依。屡次劝她搬来巴西立,她总执拗着离不开老家。她的眼带着激动的血丝。我怕回去看她,因为无法收拾离去时的凌乱心绪。不愿背着她的眼神回家。她因宿疾而提前衰老,我在夹缝里感觉到时间的压迫,悲凉不期而至。

楼上的目光惊惶地向我探询:什么时候再来?我惊心于她枯坐窗前涣散的眼光。她度日如年,怎生将息?我尚未启齿,她早就以怀疑的眼光审讯我了。她欲语无言,也许她的目光并不期待回答。

有时候鼻梁上的镜片太迷蒙,我看不清楚她遗留楼上的眼神。她临窗独坐不动声色,结膜的眼未必看得到我向空中举起又颓然放下的手,游移不定的眸光又能依附在街角那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上?楼上的眼睛不辨色彩,不识方向。我感觉到时间之暴虐,在夹缝里。

好几回我遍寻不获楼上清癯的身影,才惘然忆起她的关节能预知风雨。秋凉来犯,寸步难行的她,挨不近窗口,拉不开浅蓝的帘幔。我坐在颠簸的空间里,整颗心空荡荡的,像走纲索的不小心掉了手中平衡杆。抵达巴西立终站了,却又听到她骨骼在呼啸。她连凝视都不行。我停在镜子前审视陌生的自己,她心爱的罪魁祸首。我真不该在街角拐弯,她好不容易临窗眺望着我离去的方向。

阿爸走了以后,妈妈寂寞的深度竟是无底。伊呀推开她的房门,惊见卧房里的装修摆设,阿爸生前的衣物用具,动也不动,一切照旧。脱了漆的的墙保持缄默,不期待虚无的回声。断了一条腿的桌子依然残缺。桌上固定着阿爸的老花镜与书。他的睡衣摺了又摺,皱折再也烫不开。一切各就各位,没有什么离开了位置。

我终于明白妈妈歇交绝游,足不出户的原因。她隐遁于背景中,犹在等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人,她梦中的常客不是我,我当释怀,还是怅然若失?

轻轻拂拭梳妆台上落定的尘埃。灰尘扬起,在黄昏的余晖里漫游。母亲忍着眼窝里凝滞的怨恨,若隐若现。我的眼睛无处躲避。我离她离得那么远,不曾察觉她丧夫的悲痛,夜半无人的怔忡与饮泣。为何我们绝口不提爸爸的死?是我失落了敏感度,抑是我过份匆忙,逗留的时间太短,交谈太琐细?

轻轻带上房门,不敢惊动她隐藏多年的秘密,不敢深究她双眸惘然失神的缘故。那些泪光不呈饱和状态。我只顾延续我的现在,留她去复制悲怆的过去。

轻轻锁好木门。努力锁上我心房里幽暗的一角。母亲怎样遣度她剩余的岁月,打点遽然涌来的孤寂?身心变型了,她的步履蹒跚而颠踬,在这人间黑穴,爱与怨的极地。

咔嗒关上铁门。黯然告别老家,告别母亲的三房式组屋。当初是我披着青衫潜逃,还是家门硬把我给吐出?无边的黑夜如何衬映她眼角的泪光,粗糙眼皮下那些猛烈的闪烁。她犹在等待时间的崩溃。

急于抛光所有的记忆,在街上茫然在走着。仿佛听到一声悠长的叹息,我条件反射地转身望向九楼的窗口。

好一个制造悬疑的窗口。天色暗了,妈妈坚持不点灯,她已然习惯了其中的黑暗。岁月把她摆平,风干的骨髓无需畏惧风起的时候。我忘了今天是她的忌日,忘了给她上微弱的线香,忘了站在挤满供品的方桌前说:您多吃一点吧,妈妈……。

我在楼下仰望,视野扩大些。帘幔不揭,九楼的窗子睁着盲眼,豢善养孤独。我怎么也走不出她的视域,只好眯着眼睛看她。看她头上的光圈。

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的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使用了诗一般的抒情语言,用语典雅而不通俗,含蕴丰富而不单调,如“她晚景里美丽的负荷”“长者温润的笑意”“歇交绝游”“踌躇颠沛”等。

B.小说对“我” 与母亲分开前的生活采用倒叙手法,将这段内容浓缩在分开以后故事的叙述中,缩小了时间跨度,增加了小说的篇幅含量,并使小说内容有主有次。

C.小说写妻子对“我”的爱专占的贪心,对母亲无端的指责,与母亲的对峙冲突,分家后表现的冷漠绝情,这一切表达出“我”对妻子的强烈不满和对爱情的深深失望,与母亲对父亲不变的爱形成对照。

D.文中“叭嗒”“咔嗒”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其实反映了“我”告别母亲的不忍和无奈,清晰的声音寓示着“我”行动和情感需求的背离。

E.末句写母亲头上的光圈,是儿子对母亲牺牲奉献精神的礼赞,表明自己的追悔与无依。

2.简要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的妙处

3.依据情节的发展简析母亲的形象

4.结合小说内容,从“我”的角度,探讨作品中渗透的文化心理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代出版人陆费逵  王建辉

1904年,陆费逵至武昌,创办新学琴书店。1906年与冯特民一起接办汉口的《楚报》,任主笔。因著文抨击时政,《楚报》被迫停刊。陆费逵逃到上海,任昌明公司上海支店经理。1907年进文明书局做了编辑。后经商务老资格的编辑高梦旦引进,以重金聘入商务印刷馆内。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维新与革命的变奏成为中国的主旋律。陆费逵曾是同盟会会员,他预料清朝统治会被推翻,革命一定会成功,当此之际教科书必定有大的改革,于是曾向商务当局提出革新教科书,但未被采纳。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确实需要一套表达新的价值观念的教科书。陆费逵说服不了商务的决策者们,便决定自己动手来编辑一套新教科书。陆费逵与同在商务任职的二三知己,在家中秘密谋划与编辑教科书,筹资准备成立新的书局。1912年民国纪元的第一天,新的书局宣告成立,并在当时上海最大的报纸《申报》刊出《中华书局宣言书》。宣言书开宗明义地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

陆费逵认定出版是他的终身职业。对于所从事的这个职业,他有着自己的出版理念,陆费逵认识到从事出版要依赖于社会条件,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书业与社会的紧密关联,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陆费逵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出版的本身是一种文化。陆费逵实实在在地实践着出版的文化立场,他始终把中华书局视作为一个“文化机关”,“热心维护此文化机关”。把出版的每一种重大图书工程作为文化的产品,在他主持的发展规划当中也说,希望通过中华书局的编辑活动“期于两三年后达于完备之点,庶吾国文化亦得蒸蒸日上”。陆费逵指出:“虽经营书业,然与普通商业不同。”所以他认为他自己所从事的可以说是事业,而不能说是商业。在一个物欲的社会,他看到出版业属于社会事业的一面,是难能可贵的。但是陆费逵又充分认识到出版的商业性,在那样一个年代,对民营出版机构来说能做到谋义与谋利的结合,已是相当的不易。

陆费逵认为作为商界人才,第一位的是要“明白事理,明白世界大势”,中华创办《大中华》杂志,他在卷首的《宣言书》中称办杂志的目的,第一个就是“养成世界知识”,论述各国大势,绍介最新之学术。早在他从事出版业之初,他就从人口、受教育人数与教育经费等方面,将中国出版与日本出版作了对比。陆费逵又从美、英、法、德、意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纸量、输出额、用纸数对比分析入手,指出“国家文明之进退,殆视用纸之多少矣”,“世界愈文明,用纸之数愈多”。在中华任上,他至少曾两度率业务骨干,赴日考察出版业印刷业。他还派员工赴日学习,在他早年的笔记中写有“沈逢吉赴日本从细贝为次郎学习意大利雕刻铜版式法,尽得其奥”。

陆费逵创办书局之后,又创刊了《中华教育界》。陆费逵还有许多有关教育的重要文章,如《论国定教科书》、《论中国教科书史》、《论各国教科书制度》、《敬告民国教育总长》、《小学校国语教授问题》等,有的曾得到蔡元培的高度重视,并亲往上海听取陆费逵的意见。所著《教育文存》五卷,应该说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料。陆费逵指明了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夫教育者,国民之根本。”在陆费逵那里,教育是立国根本的切入点就是教育与出版的结合,他认为书业与教育“互为表里”。而教科书是陆费逵毕生关注的事业与营业,教科书革命是陆费逵教育思想的支撑点。《申报》1912年2月26日刊载陆费逵《教科书革命》一文,其中的重要一节如下:

“清帝退位,民国统一,政治革命,功已成矣。今日最急者则教育革命也。本局自客秋以来,努力进行,小学用书今已出版。本最新之学说,遵教育部通令,以独立、自尊、自由、平等之精神,采人道、实业、政治、军国民之主义。程度适合,内容完善,期养成完全共和国民以植我国基础。其中有:国文八册,国文教授书八册,算术八册,……陆费逵用出版来从事教育的改造。

相关链接:

陆费逵:(1886—1941),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汉族,浙江桐乡人,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创办书店,接任主笔,担任编辑,任职商务印刷馆等经历,为陆费逵接下来创办中华书局,与出版为伴,形成自己的出版事项奠定了一定基础。

B.正是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使得陆费逵“杀出”商务印书馆成立中华书局。这虽为一些人诟病,但从中国出版史的角度看,却是一个历史的大进步。

C. 为了从人口、受教育人数与教育经费等方面,将中国出版与日本出版作出对比,陆费逵率队亲赴日本考察,还派员工去日本深造,学习先进技术。

D.身为出版家的陆费逵认为“教育是立国根本”,他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更是得到蔡元培的高度重视,后者曾前往上海听取陆费逵的意见。

E.文中所引的《教科书革命》的一段文字,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教科书革命的思想,从中体现的教科书在立国与教育上的重要性。

2.陆费逵有着怎样的出版理念?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3.为什么说陆费逵“用出版来从事教育的改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一代出版人,陆费逵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模式下,也要警惕少数企业       ,打着租赁的旗号“自售自租”、通过低成本的制造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率利。

在中国奶业全面陷入危机的时候,贝因美董事长频繁发文,明指暗攻,赢得全国网民一片支持,这似乎有       的嫌疑。

近日,长春某门市房发生火灾,当消防人员正灭火时,一女子竟然       最后因行窃被警方带走调查。

A.顺手牵羊    趁火打劫   浑水摸鱼

B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

C.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    顺手牵羊

D趁火打劫   浑水摸鱼    顺手牵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上网的人数的增多,现在有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叫网络成瘾,它可导致患者出现性格内向,自卑甚至与家人对抗。

B.针对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和政府漠视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的状况,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社会公众是政府顾客”的理念。

C.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因此,在现代社会,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尤为重要。

D.据国内著名IT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国内搜索引擎市场上,百度的使用率和占有率均超过70%,占去3/4个蛋糕。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走入位于杭苏之间的这一方水乡,走入这个仅有半亩大小的““锄经园”,我正正经经地领教了“美在方寸”的妙不可言。你看,                                        。在廊桥顶端探目而望,真似见着一条清澈的溪泉一直伴假山而行, ,径往园中北首的“四面厅”而去,侧耳倾听似有活泼泼的波光粼动之音。

而类似颐和园长廊的那道精巧的沿壁回廊,又起起伏伏

走进半亩“锄经园”,犹入世外桃源,好不惬意!

半亩大小的园子,竟有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三座,

低头一看,这半亩的锦绣虽不见波澜涌动,而脚下长廊之起伏,又分明给你上桥下桥的感觉,

劈面而来的连绵假山,竟拥有迷宫似的三个出口;

花树杂陈,藤蔓交错,莺飞草长,满眼缤纷。

A.⑤③①②④⑥   B.⑥②④③⑤①

C.②⑥⑤③①④   D.③⑤①⑥②④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诗的通俗并不等同于庸俗,他是平易浅显,晓畅易懂的一种境界        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王安石称誉白居易诗的通俗为“白俚          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之见绮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两句诗又道出了通俗的秘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会徽“青春飞扬”。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像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很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2日放寒假那一天,8岁的赵伊湄被自己抽到的一道寒假作业难为哭了。作业题目是:如果没有移动设备。主要任务内容是:坚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打电子游戏,不碰手机和电脑,每天用阅读、运动、和同学互动来代替网游和上网。妈妈,这道寒假作业我肯定完成不了!”赵伊湄愁眉苦脸地哭诉着。爸爸、妈妈看了,也觉得这题相当“棘手”,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