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广东东莞南开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 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追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不尽相同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现实,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①,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注】①缁流:佛教术语,僧着缁衣,故谓之缁流或缁徒。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勋旧耆德/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B今勋旧耆德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C今勋旧耆德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D今勋旧耆德/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本意为大腿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把他们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C.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儒家圣学,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注】宝应元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秋晚,方迎家人再至梓州。因秋夜而赋此诗。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论述空想不如实践的句子是“                        ”。

(2)《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元宰相张说在新年之际,选取了《次北固山下》中的一联写在办公政事厅上,以表对来年万象更新的祝愿。这一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他俩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特立独行潘光旦

杨海亮

潘光旦这个人,在冰心眼里,“是男子中理智、感情保持得最平衡的一个”;梁实秋也很欣赏他,说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学贯中西,头脑清晰,有独立见解,国文根底好”;入室弟子费孝通对恩师更是叹服:“他的性格是俗言所谓牛皮筋,是屈不折,拉不断,柔中之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他们的话,无论是点还是面,都令人信服。总的来说,潘光旦一生涉猎广博,在社会思想史、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一位光彩照人的泰斗。

潘光旦性格活跃,喜好运动。早年在清华学校念书时,迷上了跳高。一次跳高时,他纵身越过横竿,由于右脚用力过猛,着地后挫伤了膝盖。虽然极度疼痛,他却全然没有放在心上,结果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处感染了结核杆菌,不锯掉右腿就会危及生命,最后只好截肢。潘光旦在家休养了整整一年,也挺过了人生最昏暗的日子。之后,他从未将自己和“残废”二字联系在一起。他勉励自己说:“正常人能做的,我都能做。”

起初,潘光旦装过假腿,但麻烦太多,就干脆架拐代步。虽是独腿,但潘光旦不自卑、不气馁。相反,他坚持不懈地练习架拐走路,到后来行动敏捷,如常人一般。周末郊游散步,几乎从不缺席。此外,他还经常和朋友一起进行野外调查。在一张校友调查表的“爱好”栏里,他填的是旅行。

潘光旦一度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胜残补阙斋”。顾名思义,“胜残”就是要战胜残疾,“补阙”就是要弥补缺陷。好友闻一多特意为他篆刻了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印章,以示道义上的支持和才智上的赞许。事实证明,潘光旦说到也做到了。

对于做学问,潘光旦自己总结说:“除了一部分天才外,只有四个字——‘抓住不放’,铢积寸累,自然会有豁然贯通的一日。”潘光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家,除了天资出众、勤奋过人之外,与他实事求是、独树一帜的治学态度也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把研究土家族是不是单一民族的任务交给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的潘光旦。潘光旦通读史籍,博览方志,深入研究,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为了检验结论,潘光旦找机会去了两湖,在凤凰、恩施等地实地调查。土家人居住的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在崎岖山路中跋涉,对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都非常艰苦,潘光旦却毫无怨言。他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拄着拐杖,历时65天,走访了18个县市,行程14万公里,作了几十次个人访谈,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中央有关部门根据潘光旦的报告,正式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

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备“温、良、恭、俭、让”等诸多传统美德,但他不会畏首畏尾,不会明哲保身,不会趋利避害。该讲的话他敢讲,想做的事他就做,他的分寸感与世俗的分寸感并不是针针吻合。

在国民党最腐败的时代,潘光旦也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爱校如家,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光旦,想让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潘光旦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14年后,潘光旦又接到同类托请。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沈钧儒,转托高教会对清华指令办理其孙旁听事宜,潘光旦认为这是“违例之举”,“于法绝对不妥”,并细数种种“不利”。其实,当时潘光旦已经不负责清华教务,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维护清华的制度,并且说服当事人,也不顾虑因此开罪于人。

当朝权贵孔祥熙自称为孔子第七十五代孙。这位炙手可热的政客希望潘光旦能够撰文帮他证明,至于润笔费,自然用“丰厚”二字形容也绝不为过。潘光旦的答复却是没有留任何回旋余地:“山西没有一家是孔仲尼的后人。”要想潘光旦在专业范围内公然撒谎,门儿都没有。还有一例,更可佐证。1943年,潘光旦在新著《自由之路》中指责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把真自由与假自由刚好弄颠倒了,希望再版时予以更正,这样,“真假可以划分得更清楚,黑白可以表现得更分明”。对政治人物、“最高领导”大胆臧否,独抒己见,文人节操,书生意气,是那些犬儒没法比的。

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烟斗,斗腹上的铭文是:“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智于通。”这十二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为人的传神写照!

(选自《学习博览》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虽是独腿,但潘光旦不自卑、不气馁;他坚持练习架拐走路,后来行动如常人般敏捷。他还经常在周末郊游散步,并以旅行为自己的爱好。

B.好友闻一多特意为他篆刻了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印章,是想鼓励他:战胜残疾,弥补缺陷。

C.潘光旦通读史籍,博览方志,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D.在国民党最腐败的时代,潘光旦也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从潘光旦严词拒绝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和当朝权贵孔祥熙就可以看出。

E.这篇传记从多个角度列举了多个事例来表现潘光旦的特立独行的品质,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题传记开头引用冰心等三人对潘光旦的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潘光旦的特立独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分析。

4.潘光旦的为人处世之道及治学态度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         ,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               ,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           

A.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A.逃亡到欧洲边境的叙利亚难民不少被堵在边境线上,夜晚和衣睡在地上,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御寒。

B.这次比赛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

C.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83%,男性比例为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30%以上。

D.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和号召,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职责的转变与业务量的增加使得对消防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兵从一个地方青年到一个合格的消防战斗员,通过训练和实战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体能的训练,心理素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课程。后期实战也会让新人真正深入到各种突发灾害中,让其心理素质和胆量在训练和实战中得到强化。

A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

B.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

C.没有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是无法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的

D.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使人必需拥有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按理说,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 _______ _ ____ 。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  __ _________;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大摇大摆,我行我素。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对路权的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目的。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经济日报》对北京某次空气污染原因所作的分析示意图,请把这个示意图表达的意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位画家:

第一位,画一幅画需要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我绘画极其严肃,我绝对不会像某些画家一样作画时像玩游戏。”

第二位,画一幅画的时间不长,有时一天甚至可以画好几幅。他说:“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能够让人喜悦、放松,感受心灵之美。我不会像有些画家画不出画来就觉得自己对艺术很严肃。”

第三位,画一幅画没有具体的时间。他说:“我想画就画,也不为什么。我认为艺术就像散步和工作一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