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广东省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砍/          呱/蟪          旎/

B.石/          /          /作  

C.头/鱼          异/          水/绿

D.披/          /羽          /痉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湖北咸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洪耀明最近成了网络话题人物。为了兑现之前与学生的承诺,他在升旗仪式上亲吻了一头小猪,被一些网友称为“中国好校长”。学习借鉴也好,生搬硬套也罢,至少,洪校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诺言,被点赞“一诺千金”,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也有人质疑其作秀,表示诚信教育也不能通过夸大其词的方式来实现。

A兑现          B生搬硬套          C.质疑         D.夸大其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流行音乐天后惠特尼·休斯顿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那宛若天籁般的嗓音至今仍常常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

B.最近,粤北地区遭受强降雨袭击,大风裹挟着雨点呼啦啦地刮了起来,部分地区积水严重,当地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C不知“腊月”“谢年”为何物,却对“鸟叔”“圣诞节”如数家珍,我们的下一代正生活在一个与我们的传统文化隔离的世界里,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D小说人物的多样性只关系到反映生活的广度,而忠实地反映生活,还要解决一个深度的问题,这就要求作家更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复杂性是非常必要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⑥③④①②   B⑤⑥③④②①   C③⑤⑥④①②   D③⑤⑥②①④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问题。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①,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贡②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庀马政。礼币之赠,数言利病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有后也。” 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③于中,皆敬服,而怨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大比,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中者称举人。②“贡”,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③宿留,谓存之于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币之赠             拒绝

B.而户部乃居四         次序

C.丁内艰,服阕           服丧期满

D.居士于家事不       计算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3分)

①数言利病太守

②固知吾杜母有后也

能辨治哉?   

A              B     

C              D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

B.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

C.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

D.君既没其从父/弟孟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洧南居士年轻时候就有才名,文章写得好,户部曾想举荐他,但他却不愿意官位列在他父亲的前面;很长时间,居然考试不中。

B.清苑百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乡试中举后,都替居士有这样优秀的后人而高兴,他的孙子到巩昌任职以后,深得太守器重。

C洧南居士为人刚直,对族人子弟要求极严,常有人因过错而遭其鞭打,但族人子弟都很敬重信服他,即使受责罚也很少有人怨恨。

D归有光与洧南居士的孙子杜化中是同科进士;归有光为邢州司马时,根据洧南居士堂弟孟诗的有关叙述,为洧南居士作家传。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3分)

②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4分)

(2)请根据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议论,概括洧南居士的主要品质。(3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秦楼月                    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3分)

(2)“晓风残月”意象也出现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里,请简要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同。4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____,____。《积雨辋川庄作》

(2)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使负栋之柱,____。《阿房宫赋》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 ____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半壁见海日,____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改编自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B.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虽然产生了隔世效应,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诗歌是大众化的诗。

C.胡适倡导新诗时推崇白居易,是因为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

D.白居易领军的新乐府虽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因而更具有大众化诗歌的特点。

E.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意思是说诗歌不只是抒发个人情感,更要反映大众的呼声。
2.下列不能构成“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

B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相脱节。

C.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D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要不断继承创新
3.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
4.根据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腊八雪                          刘兆林

北方,尤其我们东北,腊月的雪,可不是仙女下凡那样温柔绵软地飘飘而落,而像天庭管理人间道路防滑的神漫天撒下的粗瓷粉,沙沙一坠地就瓷实得踩不出脚窝儿了。

二乐和我,就在撒了一夜白瓷粉的大街上,他前我后地走着,瓷粉雪在我们脚下嘎吱嘎吱直响。二乐是老伴领回家的一条被遗弃的小黄狗。退休后,他成了我晨练的好伙伴,像今天这样的天气,他都准时跳上床,拱我头,扒我眼,催我起床。

天气预报说今天气温降至零下30度,二乐却蹭蹭跑出院子,一出门就在垃圾箱前发现一块带不少肉丝的骨头,上前舔了几口,迅速叼在嘴上。我忙呵斥道:“二乐!再像流浪狗拣脏东西吃,不要你了!”他急忙摇起了尾巴,用乞求的眼光看我。我不由得想到摇尾乞怜这个词,大声吼他:“狗二乐不听话,不要你啦!”并且愤怒跺脚。他一反常态,尾巴摇得更欢了,而且已调转了头,决心要跑,我不由得抬脚踢了他一下。他被踢后,骨头是扔了,但眼里顿时无神,放倒了最令人赞美最让自己骄傲的长尾巴,拖着,跟到我后头。养狗后我才懂得,尾巴是狗们尊严的旗帜,在主人踢打下收起尾巴的狗是很可怜的。

走到一家小食铺前,见门上贴着一张有趣的广告:一年一度腊八寒,喝碗黏粥保平安。我心血来潮,决定买两碗腊八粥,这广告语让我想起童年在故乡喝腊八粥逗狗玩的往事。我弯腰摸了摸二乐的头,命令他先在屋外一撮大冰溜子旁边儿等着。

买完腊八粥出来,二乐却不见了!我四处撒目,大喊二乐名字,没有回音。也许二乐耐不住冷,先回家了,我便拎了腊八粥返回家去。

二乐没回家!我急忙跑下楼,赶紧去找。我又回到饭馆门边的大冰溜子前仔细查看,顺着一行狗脚印找到垃圾箱处,脚印拐了几个弯儿,进了附近供暖锅炉房大院。

那是很大一个有围墙的院子,一根高耸入云的红砖烟筒,被北风吹斜了,冻得在风中打抖。烟筒下面是一座煤堆,山一样被瓷粉雪紧紧包裹着,变成高高的雪山。

莫非二乐钻进锅炉房取暖了?我进锅炉房转了两圈,没发现什么迹象。从后门寻出去,一眼瞥见小脚印蜿蜒上了山顶。我有点害怕,童年时家里的一只小狗就是腊月的一个夜里冻死在外屋的水缸旁边。

顾不得别的了,我跟头把式爬上山顶,鞋里灌进了雪,双手也扑进雪里好几次,十指僵僵的,攥不回弯儿来。正好见身边有半张被雪压住的报纸,我打着冷战弯腰拽起那半张报纸,本想揉搓一下塞进鞋踝的,却见一行《解放军报》文艺副刊字样在我眼前一跳,一片铅字火把般照亮我的眼睛:

翻过雪山的红军队伍,行军途中又遇了风雪。一位骑马赶上来的首长发现雪地躺倒一个战士,见那战士穿着单衣,已经冻僵了,不由得怒吼:“把他们后勤部长叫来,问他干什么吃的,我要撤他的职!”

被叫来的人看了看冻僵的战士,诺诺说:“他……就是……后勤部长……”牵马的首长怔在那里,慢慢脱下帽子……

忽然,一阵细弱的呻吟声被风从稻草那儿刮来,扯耳细听,正是二乐的呻吟声。

我头一回听见二乐的哭声。只见他在草堆边四腿抽筋,边哭边踡着身子舔草下的什么东西。身上的羽绒小袄不知怎么扯下来,在他舔着的东西上盖着。

二乐见是我,发出更重的呜呜声,身子却动弹不得。我伸手抱他,他咬住我衣袖往羽绒小袄上拽。我不顾一切解开棉衣,贴胸把二乐塞进怀里,一股奇寒立刻使我抖了几下。我用力抱紧二乐抵住抖动,二乐竟使劲挣扎,见我还不放开,便张嘴咬我。

我忽然醒悟,二乐有事。我放下二乐,看他叼开自己的小袄,又拱开稻草。天啊,稻草下躺着一条冻僵的小黑狗。再一看,小黑狗嘴边正放着一块骨头,就是二乐在垃圾箱边捡的那块。骨头边上还有一只奄奄一息的狗崽儿,毛色黄中透黑。

我恍然大悟。

但是,小黑狗已僵硬了。四腿还在抽筋的二乐,舔着小黑的鼻子,眼有泪水在溢。我从没听谁说过,狗会流泪,也从没见过狗眼会这般无助哀伤。

我心口忽然很疼,被三只狗共同咬疼似的,抱起二乐和狗崽,冲小黑说,是我家害了你们啊!

(有删改)
1.小说中的“二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小说以“腊八雪”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3.有人认为“后勤部长冻僵”这一情节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 “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林璎“人淡如菊”性格特质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例子稍加阐述。(4分)
2.“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哪些方面影响。5
3.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6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字)(6分)

世界卫生组织9月2日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由于对女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非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不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50岁及以上女性预期寿命的差距正持续增大。

报告说,造成全球50岁及以上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非传染病。过去30年,发达国家50岁以上女性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该年龄段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发病率虽有所升高,但得益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其死亡率却在下降。在发达国家,该年龄段女性患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人数也较30年前有所下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湛江第一中学将举行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有文采。(6分)

第一个节目舞蹈《千手观音》演出结束。

串联词(1):                                                          

下面请欣赏高二(9)班带来的诗歌朗诵《春江花月夜》。

串联词(2):                                                          

下面请欣赏第三个节目《爱的奉献》,由高一(1)班莫扬演唱。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以下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回答台湾大学学生“闪问”的一段话:

问:我们每天很多时间都在网上,这样好吗?

答:不好。赶快自救,好比在海难中快速找一个岛屿。

问:我们在网上可以方便地占有各种资讯,这难道不会使自己更“强大”一些吗?

答:那些资讯百分之九十九对你毫无用处,却把你占有了,你的“强大”是一种“错觉”。

……

问:落伍了怎么办?

答:独立地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