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第一学期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dùn)      háng    pàn脚石     gěng短汲深

B(zhēng)结           wǎn头发    jìn若寒蝉

C        làn      shā风景    jiān于海

Dnián      xuàn    áo白菜      用行舍cáng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浓稠的白色,一点一滴,从一枚枚罂粟果子中渗出如同泪珠要落不落将坠未坠挂在小小的青涩果实上无语凝噎。那是一副怎样的动人景象啊。

B为保障抢修期间的通航秩序,三峡通航管理局已进行周密部署 葛洲坝三号船闸抢修期间,葛洲坝一、二号船闸与三峡南北两线船闸匹配运行。

C书中的世界精彩纷呈,你可随沈从文走进边城去感受湘西那淳朴的风气还可与鲁迅并肩作战去唤醒那一个个急待苏醒的灵魂?

D孙凯笔触冷竣,道实情说实话点出雾霾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告诉你对雾霾的根本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作品不矫情,是涉及此类题材少见的力作。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反腐倡廉不仅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以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对其他国家驱除腐败这一毒瘤也有借鉴意义。

B以梁启超为核心的一批知识人,自觉地承担起会社会启蒙和民众教化的任务输入“新民”、“国民”等概念促进国人觉醒,从而实现自治之“新中国”。

C战争是以暴力手段解决人际纷争的一种方式,战事一起生灵涂炭受害者往往是广大的平民而且首当其冲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妇女与儿童。

D从习惯了老师、家长的指引到自己探寻前方不清晰的路,我们会恐慌、会不安、会害怕,我们会遭受挫折与失败,但是当我们入木三分地看清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勇敢的拥抱自己的世界,走出自己的正确的路。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应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尽早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B当长久的压抑和郁积终于在影片最后一刻得到宣泄的时候自由的光芒如同凉爽的海风、辽阔的海洋和明媚的海滩一样启发人们永远无可名状的渴望与遐想。

C走进“龙游民居苑”,仿佛走进历史隧道,——白墙黛瓦明清书院民居,与散布其间的街巷、池塘、戏台辉映,已成为当地一个颇具人文内涵的旅游景点。

D消费者一致认为,就业形势和工资预期的改善以及油价持续走低,是推动美国经济预期持续改善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2014年9月,浙江省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方案最大亮点是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也因此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浙江某地方报纸作了相关报道,并配发了下面这幅插图,请仔细观察,根据要求作答。(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简要说明画面内容。(2分)

(2)从这幅插图的创意出发,揭示画面的内涵。(3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在空格处写上一句话,要求得体,能为主持人解除尴尬。(3分)

一主持人主持一台晚会,当她仪态万方、充满自信地走上舞台时,不小心被麦克风的拉线绊倒了,全场哑然,陷入一片尴尬之中……她迅速地站了起来,说:“     ”并深深鞠一躬……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要求:①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4分)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与桥息息相关。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在破与立中建构中国风骨

彭绮文

山大学教授林岗著的《口述与案头》一书(以下简称《案头》),由汉语文学是否有史诗传统这个学术公案作为楔子,利用当代世界仍存的史诗传唱活动和中土文学生成及发展脉络的史实,通过逐层剖析,得出汉语文学没有口述史诗的文学传统,却有案头传统的结论,并进而完成中国风骨的建构。

《案头》是如何建构中国风骨的呢?作者从回应学术巨人的论述着手,把蒋由智、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关于中土上古未有史诗产生或史诗已经散亡的观点归纳为:想像力匮乏说、人神淆杂说、文字篇章书写困难说、亚细亚生产方式说和神话历史化说。作者对这些观点深入分析,并逐一提出否定的意见。

否定了前辈学术巨人的观点后,《案头》指出史诗的创作乃是口传的文学活动,分析了口述传统变成史诗有以下三个要素:第一,神话和传说,这是构成史诗所采用的文化材料。第二,有一批以讲述和传唱先代作品为生的宫廷或民间艺人。第三,史诗具有世俗的娱乐性质。口述传统变成史诗要具备以上要素,那么中土文明是否有这些要素呢?中土传统文明的神灵庄严肃穆,令人敬畏,不像希腊的神那样具有人间情欲,从这个因素看,中土的神不可能被人间谕唱,它们狰狞的面目,人们也不敢谕唱。其次,中土有对神传诵的“瞽者”,但他们在祭祀活动中颂诗,由于祭祀活动是庄严神圣,程序安排严谨的,所以瞽者不能用自由吟唱的方式颂诗,也就是说中土的瞽者没有发展为以传唱先代作品为生的艺人。第三,从社会制度看,中土是宗族制度和对祖先的崇拜,社会讲究井然有序,没有史诗产生需要的世俗狂欢性质,由此可见,中土文明缺乏口述传统变成史诗的要素,因此,《案头》认为中土文学没有产生史诗的传统。

中土没有史诗传统,那么《案头》怎样向西学东渐的历史交代?解决中土文学传统问题必须回到本土文学的源头,于是,由西行寻踪,返回东方“寻祖”。通过对汉字的产生、书册典籍的保管、文官制度的形成和文人的书写的深入探讨,提出中土的文学是“案头传统”的观点。

这是一个与口述传统完全不同的传统,这个观点经得起推敲么?该书首先从创作文学的人的因素进行论证。汉字由统治者创造并垄断的,文字、书册、典籍、档案是国家文治的灵魂血脉,文治要通过大批文官熟悉、运用典籍完成的,而文官的公务文牍,以及他们操控文字、书写、传承典籍须由案头完成,很多文官有很好的文学素养,他们写出不少伟大的作品,当文人的书写达到追求故事讲述、网罗逸闻乐趣的小说创作时,文学就从文字和书册的目标功能中分离出来,由此可见,中土的文学传统源自案头。其次,中土文学案头传统的第二个理由有三方面的支持:汉字有浩如烟海的文本;案头写作经过深思熟虑,叙事短小精悍,多写事物特征,不讲究故事的完整性;在漫长的历史里,案头文学浸染士大夫高雅精神生活趣味和修辞特征。

《案头》不仅解决学术问题,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人思考西学东渐,西方话语霸权的时代怎样建构本民族的问题。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要重返世界,要让世界认同中国的重要,我们会被解构、被挑战。如何陈述中国、如何表达中国的声音成为我们的时代使命,完成这一使命要有精神支撑,这种支撑源自于中土千年文明的风骨。该书的作者在建构中国风骨上给我们很好的借鉴。(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土上古未有史诗产生或史诗已经散亡”的原因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中土上古未有史诗产生的因为想像力匮乏、人神淆杂、文字篇章书写困难、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神话历史化等等。

B西方希腊的神普遍具有人间情欲,而中土传统的神灵庄严肃穆,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由此决定了中土的神不可能被人间传唱。

C中土的“瞽者”,尽管他们在祭祀活动中颂诗,但因为瞽者不能用自由吟唱的方式颂诗,也就没有发展为以传唱先代作品为生的艺人。

D中土是宗族制度,讲究对祖先的崇拜,要求社会井然有序,这种社会制度的土壤产生不了具有世俗狂欢特质的史诗。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口述与案头》利用西方古代史诗传唱活动和中土文学生成及发展脉络的史实,通过逐层剖析,得出汉语文学具有案头传统的结论。

B解决中土文学传统问题必须回到本土文学的源头,返回“东方”寻祖,只有通过对汉字的产生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才能得出关于中土文学传统的正确的观点。

C因为文学、书册、典籍、档案是国家文治的灵魂血脉,又由于许多文官写出许多伟大的作品,所以案头文学建构了汉语文学的精神风骨。

D《案头》不仅解决学术问题,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人思考:在西方话语霸权的时代,我们应如何陈述中国,表达中国的声音,建构中国风骨。

3.结合全文关于汉语文学案头传统的论述,简述汉语文学的特征。(3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壁画

简媜

(1)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2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跫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3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一声赶出来。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但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我,我仿佛一下子被魔术般地带进中世纪的世界,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梦境,心中犹豫着,有点不知所措。我终于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我会是幸运的爱丽丝吗?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我不禁设想,久远以前,是否有个公主如我,也用喜悦的双手推开这扇窗?那长长的回廊,蜿蜒着长长的遐想,一路我脆响的足音,是轻轻的暗号,尽头,会是怎样的神话迎我?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漫着醉人的夏日古典。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4那年我大一,大一不能在文学院上课,真是可惜。

5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好像是来自多阳光国度的画家,啥也不爱画,就爱画满画布的阳光。我喜欢在那儿上文学史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仿佛我昨天才见过的。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这学期要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大概会满是长安风情了。

6二十四教室的壁画,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7有一天,我在二十三教室上课。教授的话一扯开,我的思绪也跟着岔开。便旁若无人地,顾自欣赏那幅大壁画。那幅画,很工整,没什么主题,像是刚刚拿画笔的人的水彩写生。但是,角度很好,画面上有一种秩序,是个拘谨的人的作品,我不太欣赏一板一眼的东西,所以,不觉得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有什么特殊。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奇妙地去开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吓人的“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竟想起梵高。

(8)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那幅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两排椰子树就这么从画布中间开过去,像道篱笆,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愈看愈觉得可爱。画里大胆地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我甚至觉得它有点毕卡索味道。常常,我便在窗前注意起来,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9)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10)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11)十八教室有幅萧条不带一片叶的树景,想必是只忧郁的笔才画得出来,它总是阴沉沉地搁在画廊的一角,独自锁着成了形的块垒。

(12)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13)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14)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15)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16)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17)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罗浮宫。(有删改)

1.第三段作者想象“是否有公主如我”,有什么作用?(3分)

2.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

(2)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3.赏析第(7)段划横线的语句。(4分)

4.5段说“我常常有新的发掘”,请概述这些新发掘及其特点。(5分)

5.联系全文,结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对“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这句话的理解。(4分)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明)蒋大器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 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寸: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衅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

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虚浮、不实

B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目:为……拟定标题

C事纪其实,亦几乎史     庶几:接近、略同

D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    出处:身世、出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其不通众人         浩浩如凭虚御风

B士君子好事者         夫晋,何厌有?

C不身体力行         谋动干戈于邦内

D求其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蒋大器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几方人物进行了鉴评,推举蜀刘为汉室正统,其“尊刘贬曹”的思想态度极为鲜明。

B作者认为以前的有关三国的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字不艰涩,文词不鄙俗,事件记述基本属实。

C作者对孙权父子的肯定在曹操之上,认为孙权父子“虎视东南”,有取天下之志,尤其在用人方面远胜曹操。

D本文行文比较严谨,既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的特点和价值,也不讳言其存在“过与不及”之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3分)

往昔之盛 君臣之 褒贬予 夺无 而不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

(2)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7分)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①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万井:指市井。

1.         联直抒胸臆,抒发了    之情。(2分)

2.本诗在写景方面很有特色,试作赏析。(5分)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1.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七、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4)青山隔送行,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蒙田

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西塞罗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就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歌德

对于上述材料蕴含的意思,你有何所思所感或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②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