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地区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是(   

A.音(qióng)  (jiè)      饰(jiǎo)      (duǒ)

B.服(xùn)    顷刻(qǐng)    玉墀(xī)       帖(yù)

C.(zhuō)   (gěng)    (tián)      (jū)

D.(jī)     月(zhēng)   模样(mú)       (tòng)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这座小屋历经沧桑,未遭厄运。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C.墙上却留下了清新的棕色痕迹,十字型,印痕深而清晰,比原来那个旧的、浅色的小十字更加醒目;这个十字印痕干净而美丽地留在了退了色的粉墙上。

D.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嘻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发生的许多事,可以在2013年里找到缘由伏笔。我们也相信,在2015年,同样还会感受到来自2014年的雷霆万钧

B.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于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沉寂

C.关于说书人,他既然在世界上没有留下家族,他既然在临死的前几天还必需勉强支持着出去说书,我们还有什么可谈?

D.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活灵活现,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最高的经济规划机构称,由于当局试图让市场提升更大的经济作用,因此中国放开了烟叶收购价格。

B.1936年迪斯尼制作了一部短片,叫做《米奇的对手》,在这部影片中,纨绔子弟莫蒂默乘着一辆黄色跑车,死乞白赖地要米奇和明尼宁静的郊外野餐。

C.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留下来。

D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

②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③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④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⑤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①②③     C④②⑤①③     D①③④②⑤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B.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或相同,或相反,或相关。韩愈、苏轼、柳宗元的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杜牧、辛弃疾、周瑜的名与字的意义则相关。

C.欧·亨利,美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与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反映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并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D.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乐章、诗余、乐府、琴趣、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词按长短又可分成: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根据下面文字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30个字 (4分)

不久前,在美国丹佛市举行的国际治癌专家会议上,医学家宣布:他们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有多名自愿接受试验的癌症患者在接受这项治疗后,身上的癌细胞都呈萎缩状。

专家们指出,要运用基因工程的办法研究出能引起感冒的腺病毒有机体,让含有易变基因的癌细胞染上感冒。而这项新技术,估计每年可望挽救 10 万个癌症病人的生命。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仿照下面示例,另选一个话题,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话。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5分)

【示例】春雨的定义是温柔,

它搂着你,

如同婴儿凝视星星,

那么安宁。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文中引用亚历山大的故事是为了说明   

A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C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无法创造,只能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

D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接受不了唐诗的挑衅,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C.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D.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3.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3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7分)

雨夜怀念史铁生

林少华

①也许你喜欢华灯初上的黄昏街头,喜欢万家灯火的入夜城区。我也并非不喜欢,但我更喜欢夜深人静时分书房那盏孤灯。若窗外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往往掷笔于案,走去两排书橱的夹角,蜷缩在小沙发上,捧一杯清茶,在雨声中任凭自己的思绪,倏尔由远而近,倏尔由近而远。

②记得南宋诗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纱。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我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关情”,庶几近之。

③夜雨关情之作,李商隐的诗更加广为人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得真好,值个诺贝尔文学奖。

④如今,李商隐不在了,蒋捷不在了。所幸雨还在,夜还在,烛也还在。雨、夜、烛(灯)、书房,四者构成一个充分自足的世界、一个完整无缺的情境。不是吗?白天的雨是不属于自己的,甚至是妨碍自己的他者。不仅白天的雨,而且白天本身也好像很难属于自己。属于政治,属于经济,属于公众,属于征战与拼搏,唯独不属于自己。但雨夜不同,夜的细雨不同。夜雨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是专门为自己、为每一个独处男女下的雨。

⑤雨丝、雨滴从高高的天空云层穿过沉沉的夜幕,轻轻划过书房的檐前,或者微微叩击灯光隐约的玻璃窗,仿佛向你我传递种种样样的信息,讲述种种样样的故事,天外的,远方的,近邻的,地表地下的……

⑥蓦然,我想起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史铁生。铁生说夜晚是心的故乡,存放着童年的梦。我的故乡呢?我的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可我仍然看见了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灯。看见了那座小山村的夜雨孤灯,看见祖父正在灯下哼着什么谣曲编筐编席子,看见灯下母亲映在泥巴墙上纳鞋底的身影。甚至看见了我自己。

⑦看见自己算怎么回事呢?但那个人分明是自己——一盏煤油灯下,自己正趴在炕角矮桌上抄录书上的漂亮句子。油越来越少,灯越来越暗,头越来越低。忽然,“滋啦”一声,灯火苗烧着额前的头发,烧出一股好像烧麻雀的特殊焦糊味儿。俄尔,屋角搪瓷脸盆“咚”一声响起滴水声。我知道,外面的雨肯定下大了,屋顶漏雨了。草房,多年没苫了,苫不起。生活不是抄在本本上的漂亮句子。可我归终必须感谢那些漂亮句子,是那些漂亮句子使我对山间轻盈的晨雾和天边亮丽的晚霞始终保持不息的感动和审美激情。是她们拉我走出那座小山村,把我推向华灯初上的都市街衢。

⑧此刻,故乡也在下雨吗?那盏煤油灯还在吗?童年的梦?是梦又不是梦,不是梦又是梦。铁生说的不错,那是存放着的童年的梦,存放在夜晚,存放在下雨的夜晚,存放在弥散着雨夜昏黄灯光的书房中。我觉得,自己最终还是要返回那个小山村,返回故乡。因此,这里存放的不仅仅是童年的梦,也是自己现在的梦。

⑨铁生上面的话没有说完,他接着说道:“夜晚是人独对苍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来?我能不能不来,以及能不能再来?”三个追问,大体说了三生:前生、今生、来生。夜雨孤灯,坐拥书城,恐怕任何人都会不期然想到这个神秘而重大的命题。

⑩作为宗教命题是有解的,而作为哲学和人生命题则是无解的。特别是来生:能不能再来?铁生没有明确回答,但他说了这样一句:“推而演之,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铁生的今生已经结束了。那么他的“生”之形态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铁生夫人陈希米日前出了一本书《让“死”活下去》,以其特殊身份和特殊情感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回答。但我所关心的,更是铁生实际上能不能再来?逝者能不能再来?

⑾想到这里,我走去窗前,拉开窗,面对无边的夜空和无尽的雨丝沉思良久。不管怎样,我还是相信灵魂,相信灵魂的不死和永恒。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好处。(4分)

 

2.作者为何喜欢雨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3.解释“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3分)

 

4.作者在雨夜中寄寓了诸多情思,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5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灭亡

B.后秦击赵者                        两次

C.暴秦之欲无                        满足

D.思先祖父                           其,他们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举予人                       洎牧谗诛

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C.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不拘

D.秦以攻取之外,小获邑,大则得城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分)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6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和庞佑父

(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在楚地任职。捷报传来,他欣喜若狂,写下这首《水调歌头》。②燃犀:指消灭敌人的地方。③周指周瑜,谢指谢玄。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大破北方入侵的军队。

1. “风约楚云留”一句运用了         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 有人对这首词的点评是“喜中有愁,壮中含悲”,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六、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若超出3题,则取前3题评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2)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5)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40分)

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你品味过怎样的无用之物,其间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受?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