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重庆市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pǔ)      (nà)       脍灸人口      呼天抢天

B(dǐng)    (léi)       一丘之貉      与日剧增

C(zǐ)      (tiǎn)      鸿篇巨制      一诺千金

D(bàng)    蹰(chí)      鞭辟入理      集腋成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夏季以来,巫山的天气总是五风十雨,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收成恐将受到影响。

B有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偏爱“穿越火线”等暴力游戏,长此以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C只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诸如约束三公消费,节俭行政开支,遏制奢侈浪费的难题,将随之迎刃而解。

D为了去中国化,韩国先是将他们的首都改名为首尔,接着又有一批专家学者极力考证韩国以前是中国的宗主国,这种行为真令人不耻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人后来回忆,丢失的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块钱外,还有身份证、社保卡和手机等其他证件。

B这个高台光滑突兀,陡峭高耸,十分危险。听老人们说,这个高台从来就没有行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C为了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不再发生,重庆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

D经过文人删改过的民歌,有些可以从遗诗中找到,被删后而至今无法在遗诗中找到的民歌,还不知道有多少。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B休闲方式各种各样:古人看戏,今人看电视;乡下人在大树下闲聊,城里人在电脑上聊QQ,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呀。

C第十二期《求是杂志》销售火爆,不到一星期就销售一空。

D郭沫若在剧本里写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有人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也毁坏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走向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还有多少农村被遗忘,等着消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农村成了底层边缘的象征。悲怆的农民工身后,那日渐荒凉、寂寞凋敝的村落,正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留守儿童与孤苦老人的无望与无助,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

尽管现有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前所未有,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依然在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确如冯骥才所说,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

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过于不自信,一切都想连根拔起,但乡村是否真的就适合用全球化、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这片土地的根性呢?”这是《中国在梁庄》一书作者梁鸿的困惑,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

任何单向度的城市化都不可能取得永久成功,唯有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现代化能够在尊重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不可逆转的取向。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也不能没有农民。

村落不能消失,社会延袭千年的传统不能被一时的政绩发展所粉碎。这应是现代化进程中该保有的敬畏。我们应该让先人的气息能够在祖辈居住的村落上空徘徊,社会能够自然地延续那些乡土中国的价值,延续属于自己的文明。

(选自2012年10月22日《重庆时报》)

【注】①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耕一块田地。 

1.下列选项,不属于“村落的消失”是“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的表现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凶猛,让无数村庄成为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B古人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已被异化,人们被迫选择蜗居于城市。

C因为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

D旧的村落消失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都是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在运行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村落消失的过程中,农村、农民逐渐被边缘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B我们现在采用的城市化模式折射出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C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政绩而破坏村落有关的传统,这是我们应有的敬畏。

D只有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尊重传统与现代,现代化才是不可逆。

3.文中说到“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看法。(5分)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戆窝记

方孝孺

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负气恃其意气

B.今也天子近代之弊           戒止

C.君居其名、其道             学习            

D.以其节之足               同“上”,上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的一组是(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

②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③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

④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

⑤有志者不累乎用舍

⑥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便提出:“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谓振聋发聩、先声夺势,也定下了全文激昂的基调。

B.作者表明仰慕古之戆者的心迹 表达了欲与“长孺”、“子布”结交而不可得的遗憾。最后 表达了对同乡的赞美之情并且想要造访倾谈。

C.作者对流俗所谓的“戆人”作了定义他们不取合当世不阿附权贵遇到事情就争论不休。

D.作者以“甘脆之味”、“姜桂之和”来分别喻“材智之士”和“气节之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别有韵味而又富于理趣。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4分)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3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弟,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名句默写。(6分)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③惊风乱飐芙蓉水,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朱以撒

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③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④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⑤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乌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⑥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⑦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出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高怀旧呢!

⑧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了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⑨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3分)

2.赏析第⑤段段中的画线句。(3分)

3.第③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4.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⑧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6分)

5.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思考。(7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邰丽华领舞、21名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让观众惊叹不已。在精湛的舞台灯光与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演员们绘声绘色的表演,使台下数千观众如痴如醉。这些聋哑人不仅以优美的舞姿,更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人生追求深深地震撼了人们。

(1)序号:                  改正:                       

(2)序号:                  改正:                          

 

八、选择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顺序是  (4分)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作为六畜之首

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九、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分)

今年8月l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携手5400万微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十、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只野兔,便不停地追赶。兔子走投无路,情急之中钻进了一个树洞。狼哪肯放过就要到手的美味,便死死守住洞口。夜深了,狼冷得直发抖,但为了吃到野兔,狼怎么也不愿离开。第二天早上,野兔从树洞里探出头来,发现狼已经冻死了。野兔大摇大摆地走出洞口,踏过狼的尸体扬长而去。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