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山东枣庄第八中学高二上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面一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干燥     俗滥      司空见惯       要言不繁

B.省份     蕴藉      得鱼忘筌       走投无路

C.幽静     框定      唉声叹气       纷至踏来

D.修葺    涵养      立杆见影       急流勇退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一方面《边城》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原始的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B.在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已是华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节日。

C.“最美丽城市”的指标是根据城市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个性、整体协调、文化底蕴、自然环境和公众口碑等方面评分的。

D.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以回扣等商业贿赂手段,向医疗机构推销假冒伪劣甚至质次价高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导致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直接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人们继续一意孤行和我行我素,依然熟视无睹单一耕作的弊端的话,那么可怕的粮食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B.但历史依然对命途坎坷的人儿不弃不离,似乎乐此不疲这份伤感。

C.这些肖像体裁丰富,风格各异,色彩斑斓,有的是笔墨浓重的油画,有的是一蹴而就的速写,有的是笔墨线条都清晰可见的素描。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贯彻实施《教师法》,县教育局于教师节前已兑现了拖欠教师的所有工资。

B.巴金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C.在21世纪人们称颂五六十年代的人际关系,这表明五六十年代的人际关系确有令人留恋、值得肯定的内容。

D.我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二夫妻对林冲非常热情,但林冲却怕连累他们,表现了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B.别里科夫从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

C.李小二面告陆谦四人密商之事,犹如鼓风机煽起了林冲内心深处潜在的怒火,反抗的种子猛然爆发出来。

D.为了重现《边城》小说里茶峒古镇的人文景观,打造“书里边城”,花垣县已着手筹资达28亿元左右。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于时风波未静

B.问征夫以前路                   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C.尝从人事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惆怅而独悲?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泉涓涓始流 弃甲曳兵

B.问征夫前路 乐琴书消忧

C.乎遑遑欲何之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悟已往不谏 靡途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遂见用于小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

翱翔蓬蒿之间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齐谐》者,志怪者也     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既自以心为形役

A.①③⑤②⑦⑧⑥⑨⑩    B.①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C.①⑤②③⑦⑧④⑥⑨     D.①⑩②⑦⑧③⑤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连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罗贯中——明代

B.《装在套子里的人》——短篇小说——契诃夫——俄国

C.《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文学家——晋代

D.《逍遥游》——《庄子》——庄周——战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    _     _         _                            。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

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

A.⑤④⑥③①② B.⑥⑤②④①③ C.⑥②④①③⑤ D.④⑥②①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

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3.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

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

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                   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

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5分)

(2)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5分)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

雨(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在写景之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主要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请概括回答(6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2)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3)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4)               ,钟鸣鼎食之家;舰舸弥津,                  

(5)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6)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

(7)《谐》之言曰:“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8)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9)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

(10)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悬崖

【日】广津和郎

这是去年的事。父亲住进知多半岛师崎的医院,一个月后父亲的病几乎己经好了,于是和母亲一起租了一个房间,过着自炊生活。我在距医院300米远的地方租了间安静的房间,只有三餐到父母那边去吃。

这市镇是名古屋附近的人避暑避寒的度假区,但不像东京附近的海岸那样华美庸俗,显得质朴平和,我很喜欢。我当时身体不好,并不觉得什么地方特别不适,只是非常虚弱,容易疲倦。医院病人在海风吹拂下,多半肤色黝黑,我苍白的脸色显得特别醒目,看起来我比他们更像病人。

一天午后,我从岬角俯视师崎港良久,小港中渔船猬集。天气晴朗,海面闪耀着明亮的碧蓝,回映初秋的阳光。我认出了曲折的海岸线和大海的色调,以及海岸线边小小的家屋和家屋后面的绿色丘陵,还看到倾注在这一切之上的阳光,更在这一切之中看出一种难以言述的和谐。我真想画一幅很久没画的图画,便在心中构思起鸟瞰图。

我看见一个人从相距五六百米的医院走廊走到海岸的沙丘上,我立刻知道那是我父亲。父亲站在岸上,一面手挡额前,以防眩目的阳光直射双眼,一面望着这边。我以童稚的喜悦遥望着父亲的行动。父亲伫立一会儿,挥了挥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也挥手回应父亲,然后走下丘陵,沿着海岸回去。

突然看见一块崖崩滚滚的巨石落在路边,我停下了脚步,仔细观看。这时,父亲突然从我背后发出声音。我起身拂去手上沙子,回过头来,父亲快步走到我身边。

“喂,有什么事吗?”父亲疾步走来,喘着气,很担心地问。

“没有。”我对父亲的问话讶异得睁大了眼睛。

“那就好……刚才我很担心,生怕你站在悬崖上,晕眩掉下来……你本来就常常会发晕……”

呵,刚才父亲从医院前的海岸向我挥手,原来是为了这个。我笑着说:“不要紧,我站立的地方距悬崖边还有6尺远呢!”

“真的?从医院那边看去,你仿佛就站在崖边上……以为你已经从那里下来,想不到却蹲在这里,我想你一定又发晕了……”

父亲和我相视而笑,然后一道向医院行去。

第三天清晨,我到医院吃早餐,平时这时候父亲已起床,这天却还沉睡未起。我颇感意外,不安地问道:“有什么不对劲吗?”

“嗯,今早吐血了。”父亲低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本以为不会再有这种事了……”

我非常惊讶,打开父亲床边的痰盂盖看,里面有许多乌黑的血。

父亲不时咳嗽,每次都有少量的血杂在痰中咳出。

不久,院长来诊察。父亲的病是不是又回到以前的样子了?我盯着院长的脸孔不放。他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医学士,看起来颇沉稳。

“胸部没有什么异样,听不见一点空洞音。呼气听来虽然拖长了一点,不过这一般人也会有。”说着,院长又看了看痰盂,“哦,”他颔首说,“血色很黑,是旧血,不是刚刚咳出来的。一定是以前咳出的血淤积在什么地方,如今又咳出来了。”

  “最近有没有做过激烈的运动?”

  “这个,”父亲想了想,“也没有特别激烈的,两星期前曾跟M大夫一起爬山……”

“不,不是那么久以前……总之,不要担心,今明两天,好好躺一躺,很快就会复原。”

院长回去了。

母亲和我稍微放下心。父亲遵从院长的嘱咐,静静躺了两天。第三天,已完全复原,又像以前那样早早起床,到外头散步。这次吐血,原因始终没有查明,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就遗忘了。

父亲现在跟我们一起住在镰仓,已完全恢复健康,比生病前胖,体重甚至比年轻时更重。

距那次住院已过了一年,我突然想起,父亲那次吐血可能是因为看见我站在那悬崖边上,忧惧得刺痛了心。院长说,是由于激烈的运动,然而纵使不是激烈的运动,过度的忧心一定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尤其像我父亲这样神经极度敏感的人,这种事更有可能发生。这么一想,更觉难过。“哦,好危险!”不安感随之而起。我开始想到这件事的时候,自己身边的事情似乎都骤然涌现在脑海中。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父亲住进知多半岛师崎的医院,一个月后痊愈出院,这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为后文父亲咳血作了铺垫。

B.“父亲疾步走来,喘着气,很担心地问”,这里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看到“我”站在悬崖边而焦急的心理。

C.小说情节曲折,注重细节,“打开父亲床边的痰盂盖看,里面有许多乌黑的血”,既让人为即将出院的父亲感到担忧,也为揭示真相埋下伏笔。

D.小说以“悬崖”为线索组织材料,先写“我”欣赏景致来到悬崖边,然后写父亲看到后向“我”挥手因“我”没能理解而向“我”快速走来,最后写“我”回想父亲事后的咳血可能与他当日对“我”站在悬崖边而忧心有关。

E.父亲咳血的原因始终没有查明,可是一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次咳血可能是父亲因为看见“我”站在悬崖边上,忧惧刺痛了心,真实反映了父爱伟大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以“悬崖”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写“我”,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句子,另选话题写两句话(2 分)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简洁,不得出现数字。(6分)

近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支出比例统计表

国家

分项

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经济增长率

3%

2.3%

6%

6.8%

9.6%

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

16%

21%

14%

13%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1)          。然而,我国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发展支出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教育、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协调,(2)           ,甚至低于经济落后于我们的印度。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3)            ,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缔造“幸福中国”。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