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 、缠绵悱恻的唱腔。 (2)如今的书坛画坛 ,且到处是圈起来的围墙篱笆。若去看看那些展览,你悲哀的并不是这些艺术家,而要浩叹这个时代的荒芜来了。 (3)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 。 A.不瘟不火 鱼目混珠 无能为力 B.不温不火 鱼龙混杂 爱莫能助 C.不瘟不火 鱼龙混杂 无能为力 D.不温不火 鱼目混珠 爱莫能助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
|
| 3. 难度:简单 | |
|
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肯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
|
| 4. 难度:简单 | |
|
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⑤④③②①
|
|
| 5. 难度:简单 | |
|
填写在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余光中坦言,他一度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意思是 。但没想到的是,更多人却对他的散文表示更多的好评。于是他就改变了初衷,把诗歌和散文当成自己的两只眼睛,双眼并用,更加立体形象地看事物,看人生。 A.散文是自己最擅长的主要文学体裁,诗歌是自己的最爱。 B.诗歌是自己主要创作的文学体裁,散文也时有问世。 C.散文和诗歌是自己创作的两类文体,左右皆能开弓。 D.诗歌和散文是自己创作的两大领域,两者不可偏废。
|
|
| 6.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4.请简要概括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4分)
|
|
| 7.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 酌① 李白 春草如有意,罗②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晚年。②罗:藤萝。 1.“独酌劝孤影”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说明。(2分) 2.“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试简要分析(4分) 3. 从全诗看,李白的“愁”有哪些?(4分)
|
|
| 8. 难度:简单 | |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曰: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6)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7)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王实甫《长亭送别》) (8)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
|
| 9.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1.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6分) 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4分) 3.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4分) 4.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
|
| 10.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固,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 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 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 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 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 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3.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
|
| 11. 难度:中等 | |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