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声 / 然          刻 / 写          风作浪 / 高采烈

B.言 / 波          砺 / 造          典忘祖 / 见不鲜

C.嵘 / 言          举 / 染          高和寡 / 突徙薪

D.拾 / 点          绿林 / 宿          弩之末 / 词夺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目前,各地电视台歌唱类节目如火如荼,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入全新节目模式,甄选五位明星打造的亲情互动、温馨有趣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成为大众新宠。这档节目成功地与时尚文化不约而同,使得“爸爸”这一家庭中的脸谱形象得到全新的演绎。

A.另辟蹊径B.甄选C.新宠D.不约而同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

B.邵逸夫基金中的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C.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D.清华大学研究表明,《算表》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被称作世界数学史乃至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取义是曲解话语的一种方法

因为这两种行为都会使话语信息偏离事实,进而造成人际之间的误解和社会纠纷

在不道德的话语理解行为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

而断章取义就是孤立地静止理解话语单位,使之偏离话语在原始语境中的意义,以切合话语理解者的需要

所谓曲解就是故意歪曲话语的本义,使之朝着话语理解者的利益方面进行

A.③④①②⑤B.⑤①④②③C.③②⑤④①D.⑤④①③②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边事,遣对行在。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缚之,欲加僇辱。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国复仇,收还土宇,颇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lù,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部使者边事陈:陈述

B.独驰入其壁:营地

C.桧将送金人械:刑具

D.僧舍居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此山东忠义士也

B.①宗弼盛怒,劫缚之②豫悚立曰

C.①汝为儒士同知曹州诱之

D.①志在国复仇②颇诸公所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来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常常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4分)

②业已至此,夫复何言。(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宋汝为“尚气节”的两个事例。(可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1.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2.请于颔联或颈联中自选一联分析其表现手法。(4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4.此时相望不相闻,与逐月华流照君。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它们太脆弱了,有一些仅仅被铲车的巨大手臂轻轻一碰,便轰然倒了。伴着摧枯拉朽之声,在大地上腾起一团浓浓的白烟,继而满目疮痍。以后的几天,便有几个或男或女的工人,把废墟里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那些工人在巨大的废墟上如移动的尘埃,灰得像几只蚂蚁。

③谁还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这里曾经让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守候一生……而现在,这里只有风。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哨。

④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枣树、香椿、石榴、柿子……几天前,它们中的一些因为挡住了铲车的去路,那巨大的金属手臂,便粗暴地落下来;打在那些叶子上,枝千上。这些树并不稀奇,亦不珍贵,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压水井、影门照壁一样,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

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而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想想多可怕啊:那鸽子笼一般的楼房,一层层的楼梯,上去之后,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 纵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孩。想到这里,老人们便哭了。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满了对于家的记忆。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一茬的庄稼。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了……

⑦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那些年的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院落忠诚的守候。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它们便仓皇而去。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漫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请结合⑥⑦段内容,概括废墟上的树能讲出哪些感人的故事。(5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废墟上的生命》为题? (6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3.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请根据下面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得照抄表中的文字和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这一天你到底陪谁过?

 

真实愿望

实际情况

手捧玫瑰浪漫街头

12.3

60.2

归家团圆温馨屋檐

15.6

21.4

带着恋人陪老妈吃汤圆

72.1

18.4

 

“汤圆遭遇玫瑰”,今年的2月14日,中国的元宵节与西方的情人节双节合一。然而这样的喜上加喜的好日子却让不少年轻人犯了愁——这一天我到底陪谁过?根据这个现象,某网络媒体在节后做出了上面的调查。从调查数据来看,这一天    A    ,而实际上年轻人更希望    B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当亲友或同学欣逢吉庆之事时,用简短的言辞送去我们真诚的祝福,既是一种美好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风范的体现。现在设想,你的亲友或同学有某种吉庆之事,请你即时发送一条微信,送去你的祝贺之意。要求:①点明吉庆之事;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③有文采; ④50字以内。(6分)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一百,甚至几百;

一双鞋,材料很重要,好的材料才有好的质量;

一双鞋,样式老的大多很便宜;

一双鞋,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卖出去。

这则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和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