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安徽涡阳四中高二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补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偷惰,因此毋宁说是弱智的,甚至有害的。

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1.与“浅阅读”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浅阅读”是指读图、在线阅读、上Facebook、刷微博等一些不重思考的阅读活动。

B.“浅阅读”少有批判思维,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影响价值观。

C.“浅阅读”易使人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甚至危及生存。

D.“浅阅读”不能取代阅读就如同开车不能取代走路来观赏美景,但人们都难以理解。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现代人们喜欢“浅阅读”,依赖“浅阅读”,是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浮躁与肤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人们喜欢读图读网,以至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未必是因为现代人没时间和精力。

C.阅读经典能引人思考,更能使人在人与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实现理性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D.“浅阅读”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容忍了懒惰,而阅读经典却能帮助读者追索深邃思想,关切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

3.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从人们除了读盗墓、穿越,读图,读网外,其他什么都不读的现状,引出“浅阅读”危机的中心话题。

B.第二段论述媒介的变化改变了阅读的本意,即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训练,但大多数人却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C.第三段先阐述音画阅读容易产生惰性;接着阐述网络阅读有损阅读的品质;最后总结上文,强调一味读图和读网有百害无一利。

D.第四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不再思考,却能依赖别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精兵击越                悉:尽,全部。

B.卑辞厚礼以              : 赠送。

C.振贫死,与百姓同其劳      : 慰问。

D.乃大夫种于吴王            : 接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兴师伐越                 今其智乃不能及

B.种还,报勾践              秦亦不城予赵

C.越袭击吴师                项王留沛公与之饮

D.越王乃葬吴王诛太宰嚭      今行无信,秦未可亲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

B 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

C 文种本已说动夫差答应越国的求和,但因伍子胥劝谏说:“上天把越国赏赐个吴国,不答应他。”首次求和并未取得成功。

D 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射伤,死前嘱咐儿子勿忘复仇。

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5分)

2)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5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

1.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4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乙:①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官赋》)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马光老汉,号还童。人称小城第一中医。

他家三代行医。祖父在清朝做过御医,父亲给袁总统开过方子。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解放那年,他在小城歇脚,那时的小城军管会主任老韩介绍他参加工作。于是,马光便在小城落户,在小城医院门诊。马光医术高,不久便在小城声名大噪。

“文革”那年,马光被小城的红卫兵“提拔”到国民党少将军医的名位上。然后,“履行”了戴高帽子流动展览和坐土飞机的仪式。再然后,被轰回老家交贫下中农监督劳动去了。

马光一生没结婚,是个谜。又过了多年,马光被政府落实政策回到小城。医院委他做到院长,他不干,仍在医院门诊。那年马光六十岁。医院留他,于是他没有退休。

马光带回来一个乡下小伙子,名叫马建华,是马光的本家侄子。建华黑黑的,很腼腆,总关在屋里读书,较少上街。不久,建华考上大学走了,考中的是医学院。

建华走后不久,马光退休了。退休没几天,马光竟在街上开了一个药店。那天,乒乒乓乓放了一通鞭炮,便挂出了字号:还童药店。匾额是马光写的。那匾额写得极雄浑气派。马光即在药店诊病开方,慕名者云集,还童药店生意红火。

那天,做了省卫生局长的老韩路过小城歇脚。饭后逛街,逛到还童药店,便进门,喊了声老马。马光抬头看,一时红了脸。

“韩主任?”马光走上前端详。“不是我是谁?”老韩大笑。二人用力拉拉手,感叹了好一刻。旁边有人凑趣,请韩局长给马大夫题字。马光一笑:“很好很好。”

老韩也是个写家,不觉技痒,点头应了。立刻有人捧过笔墨纸砚。老韩抓起笔,饱蘸了墨,很有气势地写了“还童药店”。写毕,老韩掷笔笑道:“替你扬扬名气。”马光拱拱手:“多谢多谢。”老韩走后,马光让人把老韩的字拿去做匾额。做好,马光却收起不用。

又过了两年,老韩又来小城。此时老韩已做了副省长。他来小城检查工作。临走那天,他又来“还童药店”。抬头看匾额。老韩不觉大笑:“马光,我为你写的匾额为何不用?嫌我字丑?”马光迎出门,笑笑,不答话。二人拉手走进店,坐下吃茶。拉了阵子谈话,话题又转到字上。老韩起身笑道:“我最近字长进不少,再给你写一块匾如何?”说罢,跃跃欲试。“如此最好。”马光吩咐药工取来笔墨纸砚。老韩提了笔,吸一口气,伏身笔走龙蛇。“还童药店”四个大字,顷刻完成。力透纸背。气势磅礴。马光看呆了,脱口喝彩:“好字!好字!”

第二天,马光让人拿了老韩的字去做匾额。做好取回,马光却仍不用,仔细收起。有人惊诧:“韩省长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您得来却不用?”马光笑笑,却不回答。“还童药店”仍是马光的手笔。

又过了一年,马光突然病倒,躺了十几日,汤药大药吃了不少,仍不能起床。老汉便不再用药,让人打电报叫马建华回来。建华赶回来,摸着老汉的脉,眼泪汪汪地伏在老汉床前。马光淡淡一笑:“我大限已到,你不必伤感。”然后,老汉一一交待后事,要建华毕业后接管药店。建华鸡啄米似的点头,已是一脸的泪。马光闭上眼,微微有些恶气喘,稍顷又睁开眼:“你把我写的那匾额取下,换上韩省长写的那块。”马建华照办了。

老韩写的匾额十分生色,来往行人夸赞字好。

又过了几日,马光果然死了。建华办完丧事,便托人暂且照管药店,他赶回学校。没了马光,药店只卖药,不诊病。

又过几个月,马建华毕业回到小城,接管了“还童药店”。他像马光一样诊病开方卖药。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

有人见他到工商局跑了几遍。

一天早上,他吩咐店里的人搬来梯子,取下老韩写的那匾额,另换上一块新匾额:“建华药店”。字是他写的,挺丑。来往行人,呆看,有懂行的窃笑:“太丑!太丑!”

建华却不吭气。

(选自谈歌《人间笔记》,有删改)

1.简析小说中马光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6分)

2.小说围绕还童药店“的匾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分条回答。(4分)

3.结合小说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建华此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2)“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这句话在小说中的有何作用?

4.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作品,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端倪   耽搁   通谍   没精打采 

  B迁徙   樊笼   恼怒   真知卓见

  C膨胀   妨害   起讫   改弦更章

  D暴躁   诡辩   焕发   轻歌曼舞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主席在访法期间发表了署名文章,居高临下地阐述了中法之间的密切伙伴关系,预示着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的到来。

B.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但见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便油然而生。

C.季老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保持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

D.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并在暗中纵容和怂恿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利用领海问题,不断挑起争端,其根本原因还是冷战思维所导致的。

B.虽然精彩绝伦的C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但那跌宕起伏的过程、充满血性的身影、顽强拼搏的精神依然闪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C.马航MH370失联后,中国政府一直牵挂着失联同胞的生命安全,启动全面应急和搜救,不放过任何疑点,表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

D.重拳出击,反腐倡廉,推动反腐迈向制度化、法治化依然成为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也是“两会”期间民众最为关注的议题。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请以“‘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5分)

著名学者吴思在《造化的报应》一文中对“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很多人在过马路时把自己和公家比喻成老鼠和猫的关系,在代表政府执法的警察不在场时,一些人就会为所欲为,这种心态是一种“老鼠心态”。

答:“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来介绍莫言的小说《蛙》的。(不超过20字)(4分)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整部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糅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答;①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有语言表述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①情景一:某当代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②情景二: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③情景三:某高校学生去看望三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答:①                  改为                   

                  改为                 

                  改为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儿子请乡下来的父亲陪自己一起宴请一个生意场上的朋友。席间一对生意伙伴相谈甚欢。回家后父亲告诉儿子:“你的这个朋友,不可深交。生活困窘的人吃相不雅可理解,可他不困窘,却总用筷子把菜翻来翻去专挑喜欢吃的。”儿子不以为然:“人的习惯不同,不可苛求,吃相不雅,未必就不可深交。”父亲说:“用筷子的小细节可见人品。有大的利益诱惑,他会怎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