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而曳之,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二十一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至于庭中,直上有木三十余尺,鼓翅哀鸣,飞而栖其树巅。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畏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里东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挍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必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于群,群皆妒焉,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取材于李翱《李文公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貌若营群 营:迷惑 B.而延颈喔咿 延:伸长 C.义而介焉者 介:独特 D.尚不与俦焉 俦:做伴 2.下列对文中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已而竞还啄其粟。 赶走(它)之后(再)争着回来啄食那些粟米。 B.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 难道不受它的好处就可以背叛它的情义吗?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挍焉。 (我)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和它)单独较量的。 D.昔日亦犹是焉。 以前也是这样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截冠雄鸡因外形独特而招人喜爱,受到群鸡的妒忌,不愿与它同食。 B.截冠雄鸡虽然勇猛好斗,但势单力孤斗不过群鸡,总是被群鸡孤立。 C.虽然被群鸡孤立,但截冠雄鸡在见到食物后还是招呼同伴一起享用。 D.作者由截冠雄鸡的遭遇联想到人世间一些类似的事情,不禁发出感叹。 4.作者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鉴于世之人”,意思是“可以给世人提供借鉴”。你认为世人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 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①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去,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②,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 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遂为之铭。 (取材于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注] ①干没:侵吞他人财物。②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人颇易之 易:轻视 B.以财力自肆 肆:放纵 C.若五人者系狱 狱:案件 D.表坊市道巷 表:做上标记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 他督查赋税,不曾因贫苦百姓(不及时交税)而着急。 B.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 (诸豪大吏)最终无可奈何,采用其他办法将他排挤出了临江军。 C.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 王公让他们把老虎抬回去,说:“为政之道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歪门邪道。” D.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王公却镇定自若,只逮捕了那五个首领,当天就判决流放了他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益做建安主簿时,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生病了,全县都为他祭神祈福。 B.王益凭借自己的才能,将素来难治的韶州治理好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C.王益在家时谦恭平和,对父母孝顺,对族人友爱。父亲去世时,他曾回家守丧。 D.作者有感于王益的才德,又与其子王安石有交情,所以写下了这篇墓志铭以表敬意。 4.文章最后一段说王益“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意思是王益为官果敢决断,英武不屈。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王益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