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绯红/菲薄 蜷缩/鬈发 挫折/一撮胡子 痉挛/腈纶 B、翌年/肄业 额枋/作坊 榫头/楔形文字 阈值/海隅 C、朱拓/绣闼 嫉妒/觊觎 婵媛/鸢飞鱼跃 蒙骗/艨艟 D、侈谈/不啻 趿拉/汲引 涕泗/飞也似的 央浼/腼腆
|
|
| 2. 难度:简单 | |
|
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蜚声 斐然可观 伏法 认罪服法B、拊膺 仰观俯查 附和 穿凿附会 C、哽咽 如梗在喉 恭候 恭逢其盛D、卦相 挂一漏万 规戒 奉为圭臬
|
|
| 3. 难度:中等 | |
|
选出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音乐会的节目个个精彩,一曲终了,常常是全场寂静无声,既而,观众们又报以热烈的掌声。 B、五月停课复习已经开始,学校要求,无论前期复习的效果怎样,全体学生都应先制定出详细的复习 计划,进而落实到每天的复习中。 C、2014年6月8日下午5时,随着高考的尘埃落定,昔日辛勤耕耘的学子们终于可以轻松地开始一个 不寻常的假期了。 D、庄严又令人激动不已的“成人礼”结束了,曲终人散,偌大的体育馆又归于往日的寂静。
|
|
| 4. 难度:中等 | |
|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组( ) A、“升国旗、奏国歌,全体师生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是武汉二中每周一校会的开场仪式。 B、为配合城市交通秩序整顿工作,武汉市交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告示牌,其中有这样一幅 ——“开车你别抢,后悔万年长”。 C、夏日的黄昏,公园里好不热闹:有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有人在吹奏乐曲,有人在唱歌,有人在跳舞, 有人在表演节目……真可谓享受生活,我的地盘我做主。 D、火箭队在终场前0.9秒遭反绝杀,麦克海尔作为主教练,在战术的布置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 哈登最后的不补防,也是造成反绝杀的重要原因。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文学作品中,一些反复出现并具有宽泛意义的主题,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被称之为“母题”。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属于同一“母题“。 B、《装在套子里的人》采用的是“讲述”的方法,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既讲故事,又表达自己的 情感与判断;《桥边的老人》则基本上是“显示”的方法,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不作判断。 C、“含泪的笑”被看做近现代喜剧的审美特征,喜剧中渗透了悲剧因素,而塞万提斯就是最早使喜剧主 题具有悲剧特征的欧洲作家。 D、窦娥临刑时许下的三桩誓愿依次是:六月飞雪、血溅白练、亢旱三年。“官吏每无心正法”是造成窦 娥之冤的根本原因。
|
|
| 6. 难度:困难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 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 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 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 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 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 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 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 《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 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 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 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 首重在静”之议论。
|
|
| 7. 难度:困难 | |
|
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类皆偏据一方类:大抵、大致B、番舶接迹而来庭 庭:庭院、院子 C、往往倚之为天堑 堑:壕沟D、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亵:轻慢、亵渎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上宵旰图治之功”的一组是 ( ) ①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②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③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 ④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⑤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⑥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在此处建“阅江楼”,是因为这里地势雄伟壮丽,想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 B、这座楼的兴建,只是皇帝用来振奋精神的,借物抒发各种感慨,寄寓使天下大治的愿望,并不只是 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 C、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为例子,讽谏 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的社稷人民。 D、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4.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4分) (2)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2分) (3)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3分)
|
|
| 8. 难度:中等 | |
|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3分)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游鯈亭记》 欧阳修
|
|
| 9. 难度:困难 | |
|
阅读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8分) [双调]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鹕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注释】①玉管:玉制的古乐器,用以定律,后泛指萧管之类管乐器。②鹧鸪:南方山鸟,栖息于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地。另外,《教坊记》中列有《山鹧鸪》之曲名。郑谷诗云:“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清风唱鹧鸪”,知为唐时南地歌曲。其曲或可入笛。③凤凰台:有三,一在甘肃成县南,与此曲无涉;一在陕西宝鸡市南,萧史弄玉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但此台早已倾毁;一在南京市南面,古代旅游胜地。④梅花:此地当指腊梅。另外,《乐府杂录》中录有《落梅花》曲名,为古代笛名。 1.此曲开头四句写出了笛声曲调的什么特点?(4分) 2.作者是怎样表现笛声的惊人艺术效果的?(4分)
|
|
| 10. 难度:简单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五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五个,按所 答的前五小题计分)(5分) (1)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3) ,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 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5) ,固前世之所厚。(屈原《离骚》) (6)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7)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8)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
|
| 11. 难度:困难 | |
|
文学类作品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 衡 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 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 且正确给2分,选错0分)( ) 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 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 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 甜蜜”。 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 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 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 E、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 动人的风情。 2.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4分) 3.文中的王洛宾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分析。(4分) 4.题目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8分)
|
|
| 1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三位书生进京赶考,欲知前途如何,特拜访一位高僧,高僧知其来意后,笑而不言,只是伸出一根手指头。 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写出这一根手指头所包含的意思。
|
|
| 13. 难度:中等 | |
|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 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说说你的看法。(100字以内)(4分)
|
|
| 14.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用简要的文字介绍画面内容。(100字以内)(4分)
|
|
| 15. 难度:困难 | |
|
作文(60分) 一美术学院毕业的俊男,工作三年后竟形象丑陋,四处求医无效,遂拜见寺庙一高僧。高僧问:“你每日做些什么?”她说:“每天雕塑凶神厉鬼。”高僧说:“自今始,雕塑菩萨吧。”半年后,俊男又复当年风采。 请你依据上述材料,自选一个角度立意,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