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亩(quán)      举一返三      哭( dòng)           苗助长(yà)

B.(pínɡ)气凝神  循循善诱      (zhān)         (kuì)然长叹    

C.(tǎ)       礼崩乐坏       放辟邪(chǐ)   ( jìn )

D.惕 (chù )       官野史 (bài )  曲(hónɡ)而枕    杀身成仁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由于质量不好,价格偏高,服务意识不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每况愈下,公司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

B.在20国集团峰会上,七个新兴国家凭着经济上的重大进步鼎足而立,成为构建多边经济新秩序的重要角色。

C.从事思想工作的同志,要善于观察分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见微知著,及早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D.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疾首蹙额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李满春指出,必须从法律上对个人和政府微博进行规制,防止出现一些滥用微博打击报复的现象。

B.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从“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又有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C.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愤怒的声讨。

D.为了避免楼市调控不陷入尴尬的局面,各地方政府须继续“给力”限购政策,切实调整供应结构,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和供应的力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朝后期,社会风气奢靡,朝纲日益堕落,士人所作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庾信便是“徐庾体”代表作家之一(徐陵、庾信)。

B 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

C高适、岑参、李颀等人的边塞诗,其源出自鲍照、刘琨,以边塞战争题材为主,表现了边塞风情,军中苦乐,以及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气。

D刘基的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称,《卖柑者言》讽刺元末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郁离子》中《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章,指出以“术”欺民者必败。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                                                                 。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

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

②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③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

④“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

⑤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⑥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③①④⑥②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送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

B.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C.楚国狂人接舆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自顾自的边走边唱歌,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孔子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是说教师要选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论语》)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节录自张晓光《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比德”和“畅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比德”是周秦以来的人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的一种审美观。

B“比德”所尊重的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

C“畅神”是指晋宋以后盛行,欣赏者从自然美的欣赏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和满足的一种审美观。

D“畅神”所尊重的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

2.下列各句诗,不符合“比德”审美观一项是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C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蛙》)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B我国仰韶彩陶中自然物的形象是“象征”符号,因此有传统的隐喻意义。 

C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出现促进了“畅神”审美观的形成。

D从仰韶文化时期一直到晋宋,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都同实用感相分离了。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9分)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之请,仇家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行,中外汹汹。民困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他。及确预政,充与议变法前,数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相率设席经                     接受,学习

B 仇家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

C 无庸列置郡县,财屈力           竭尽,耗尽

D 帝独明其他                     无,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判铨欧阳修之请                  君子不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 判寺王洙命吏印纸行文书        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

C 民困烦苛                      繁启、蕃长春夏,畜积、收藏秋冬

D 自新法行                        天下无道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 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 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4分)

 

(2)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3)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4分)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天下可运于掌。

(2)                                               :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4)乐民之乐者,                    。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题。(18分)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 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1.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故事,分析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B“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D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E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简述《红楼梦》“刘姥姥三进贾府”内容:(3分)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语言综合运用(15分)

李白登天姥,鸾虎相伴;唐明皇“升天入地求之遍”,追寻自己的爱情;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饱览山河;如果你也有了一次上天的机会,你将会做什么?你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

(1)发挥想象,以俯瞰的视角写地上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2)使用排比、比喻两种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照要求作文。(50分)    

小时候,总以为被子是有暖的。直到有一天,父亲对我说,被子本身并没有暖,也不能产生暖。盖上被子,我们之所以感到暖,那暖不是被子给的,而是我们自身的暖,是我们的身体产生的暖,被子只不过阻隔了外面的寒冷保住了我们的温暖。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