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江西省高三高考热身卷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牙(zhuǎ    )    葫芦(mèn)      东西(bèn)

B.(zh    眄(dì)      黑魆 (xū)    (zài)歌载舞

C.直(zhuàng)  解(pōu)   (ào)不过       臭名zhāo

D.血(shǔn    鹿(mí)      细胞)     心迹(lù)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屠戮    端倪    天燃气    异曲同工   B.谛造    梗概   舶来品    察言观色

C.辖制    和蔼    莫须有    攻城略地   D.褪色    遏止   撒手锏    礼上往来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可能增加癌症发病的      ,也有可能引起人体染色体的畸变。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    ,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无声无息地过去了。但是这些预言家经常为他们显然的失败找借口解释。

A.概率   气势    自始至终      B.概率    气概    迄今为止

C.比例   气概    自始至终      D.比例    气势    迄今为止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工作组认真听取了幼儿家长的诉求,责成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多种措施,组织专家分析评估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

B.《我们看海去》由著名作家林海音创作,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城南旧影》等。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黑龙江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关于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

D.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海浪研洗过的沙滩,             ;雪花覆盖的野地,          ;漠漠水田,             ;一远平铺的苔草,           。这样,天地才不会寂寞。

①应该有人去点墨    ②应该有鸿爪钤印   ③应该有人去走字   ④应该有鹭鸶照镜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④①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摘编自庞进《马与龙的文化缘》,有删改)

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黔中儿   (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一人屦,遂为八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倮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鳏。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几不可耐,亦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

城西坪忽有虎患,官捕不能得,断樵路。万清乃谓永清曰:“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永即应。万往,而长、庆亦欲与俱,兄诃之返,乃阴随之。万、永至,俟于嵎。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于时虎不得奋,相视而雄。忽长、庆猝至,左右各捉一虎蹄扭之。虎怒而起,众复按,虎仆,以虎口置地上揉捺之。虎大怒,腾而奔。众方欲逐,虎颔下忽贯一矢,大吼如雷,声震陵谷,跃入危崖而毙。但闻树杪一儿呼曰:“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乃知其为五弟福清也。

会川苗骚扰,威镇剿捕,万清兄弟皆入伍。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悬之腰间而返。威镇曰:“好男儿!”擢为裨将。请于上,迁参戎,褒赐有差。其昆弟四人,累立军功,皆官守御。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而福之药机,犹百发百中。今国瑞年七十,健饭,五子迎养于官,终日憨憨笑,以为少年时所念不到有今日也。

(选自《小豆棚》卷十三“杂技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贯钱斗粟     易:交换

B.乃随之         阴:暗中,偷偷地

C.于嵎           俟:躲藏

D.川苗骚扰      会:恰巧,适逢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表明黔中儿是“好男儿”的一组是(  

呱呱杂沓,几不可耐 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  ③众复按,虎仆

虎颔下忽贯一矢   ⑤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   ⑥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B.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C.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D.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4分)

译文:                                                                   

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4分)

译文:                                                                   

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4分)

译文: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行香子  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4分)

答:                                                                        

2.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4分)

答: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 《登岳阳楼》)

(2)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3)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 《过秦论》)

(4)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5)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六、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夜一点钟,伽西莫多终于等到弗比斯。弗比斯却不愿再见爱斯美拉达,他对伽西莫多的诉说不屑一顾,策马远去。伽西莫多回到圣母院,将实情告知爱斯美拉达,希望她死心,但爱斯美拉达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巴黎圣母院》)

B大卫是个遗腹子,经常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只有佩葛蒂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送吃的,并安慰他,说他是她心目中最乖的宝贝,永远爱他。大卫说,从那时起,他对她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深情。(《大卫•科波菲尔》)

C.当伯鱼把孔子要他学《诗》学《礼》的话告诉陈亢时,陈亢说他从中不仅收获到学《诗》学《礼》的道理,而且收获到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论语》)

D.贾母病死,丫鬟鸳鸯不甘被主子们摆弄,也上吊自杀殉葬;凤姐办贾母丧事不力,大家怨恨;一群强盗打劫荣国府,妙玉被劫走。(《红楼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三国演义》中哪个场面最能让人发出“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天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 (3分)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是爸爸,再见

弧笑弦

我爸不好了。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甚至不愿去想: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

一部新手机。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我照办了。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打开看看。”孙姐又说。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回来了?我是爸爸。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

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

“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

“别让来宾饿肚子。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

“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

“我快火化了吧?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

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

这一切,居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

满分5 manfen5.com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我说没有。“再没收到短信?”孙姐满面狐疑。“没有。”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

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我是爸爸。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后面的密码号不显示了。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

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没错,那些短信都是我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

“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

“我是爸爸。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现在得说再见了。再见,儿子。爸爸爱你。”

(选自《故事世界》2013年18期,有删改)

1.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4分)

 

2.分析概括小说中“爸爸”的人物形象。(4分)

 

3.小说以“我是爸爸,再见”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4.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请根据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6分)

 

 

八、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最近,网络上概括了7句“最伤父母心的冷暴力口语”,其中3句颇能反映当今某些中学生的心态。请从中任选一句,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1)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2)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

(3)说了你也不懂。

要求:(1)描述一幅说这句话时的生活画面。(2)必须有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

 

九、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儒家在关于人的本性方面有两个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告子却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

你对以上观点有何体验和见解?请自选其中的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