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媲美/譬喻 回溯/塑料 花圈/圈养 贩卖/皈依 B.骨髓/随意 盘桓/城垣 模样/模仿 悲恸/恫吓 C.纨绔/ 胯下 市侩/杂烩 强迫/倔强 油炸/札记 D.痉挛/靓妆 噱头/戏谑 横财/ 蛮横 档案/当铺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猩红 跬步 记录簿 以点带面 B.朱拓 桀聱 化装品 如椽大笔 C.缣素 摭拾 衍生品 心心相映 D.付梓 糟塌 卸包袱 暗然神伤
|
|
| 3. 难度:中等 |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不同的. ②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她成一个 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③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 ,极其缺乏. A.截然 化妆 百里挑一 B.截然 化装 凤毛麟角 C.迥然 化装 凤毛麟角 D.迥然 化妆 百里挑一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一直困扰着这个有五百多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B.美国的“棱镜”计划给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应该对国内厂商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对国外公司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 C.智慧对于人类就像鸟儿对于翅膀一样重要。只要我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努力工作,我就会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蓝天就会任我飞翔。 D.做任何事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
|
|
| 5. 难度:中等 |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 , 。 , , 。 ①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②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 ③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④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⑤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⑥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A.②⑤①③④⑥ B.①④⑥②⑤③ C.③②⑤①④⑥ D.①④⑥③②⑤
|
|
| 6. 难度:简单 | |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车夫巴斯基爱上了淳朴、善良的贝西姨婆,他请大卫给她捎一句话:“巴斯基愿意。”贝西姨婆懂得这就是那位老实人真心诚意的求婚,并和他结婚了。(《大卫·科波菲尔》) B.晴雯心高气合傲,刚强太过,她锋芒毕露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因遭妒忌而被王熙凤设毒计害死。(《红楼梦》) C.雷斯多伯爵夫人为参加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舞会,还是定做了一件金银丝的舞衫,最后却无法付款。高老头为了替她垫上这笔钱,把餐具和腰带都卖了,连终身年金都押给高利贷.(《高老头》) D.畸形儿伽西莫多被人遗弃,激起了克洛德的悲悯之心;克洛德也想为自己的弟弟行善积德,就收养了伽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
|
| 7.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H 小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B.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C.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D.中国文化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啖佣儿为证 啖:唆使 B.携出城可四五里 可:大约 C.予族大德之 德:感激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少与诸匠伍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 以诉于官 斧斤以时入山林 C. 廷福为人伐木回 为焦仲卿母所遣 D. 度廷福且走 若属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乡人曰:“囚耳,乌足道?”(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9.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分) 答:
|
|
| 10. 难度:简单 | |
|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卫风·氓》)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4) 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5) ,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 。(屈原《湘夫人》)
|
|
| 11. 难度:中等 | |
|
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
|
|
| 1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⑤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⑥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⑦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1.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4分)
2.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柿子树旁边了?(4分)
3. 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哪些用意?(6分)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 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 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 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 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
|
| 13. 难度:中等 | |
|
语言综合运用。(15分) 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在过去两年多的高中生活中一定有你难以忘怀的记忆,请你在记忆的回放过程中,选择班级的一个活动场面进行描写. 要求以描写为主,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
|
| 14. 难度:中等 | |
|
请以“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立意自定 ③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