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阜(fǔ)盛 饿殍(piǎo) 砧(zhān)板 敛声屏(bǐng)气 B.执拗(niù) 鞭笞(chī) 商贾(jiǎ) 锲(qì)而不舍 C.忖(cǔn)度 逡(qūn)巡 呜咽(yàn) 咬文嚼(jué)字 D.炮(páo)烙 江渚(zhǔ) 庠(xiáng)序 人才济济(jǐ)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调济 沧海 腥红 娥眉山 如芒在背 B.寒暄 嫡居 舟楫 乌蓬船 金石可缕 C.放诞 杜撰 孽障 嚼舌头 弱柳扶风 D.珠玑 编篡 弩马 东道主 未雨绸谬
|
|
| 3. 难度:简单 | |
|
依次在下列句中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_____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_____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_____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 ③人们首先_____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_____。 A.以致 或 以及 必需 保障 B.以致 和 以其 必需 保证 C.以至 或 及其 必须 保障 D.以至 和 以及 必须 保证
|
|
| 4.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周围人的一些不经之谈根本不会影响他的情绪。 B. 我们和别人交谈,不应该顾盼神飞,而应该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是基本的尊重。 C.漫步江边,江上来往的轮船不时传来的汽笛声,不绝如缕,别有一种趣味。 D.虽然加强了对生产流程的管理,本月的产量还是畏葸不前,和上个月基本持平。
|
|
| 5.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对于那些只顾利益,肆意向河里排放污水的企业,难道就不应该受到责备吗? B.近年来,慈善机构问题频出,根本原因是缺少更严格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的。 C.面对网络日益显现的不良影响,身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劝阻学生不要沉迷上网。 D.当今已经很少有人还能像以前那样,能够静下心来,完整地读一本经典著作。
|
|
| 6. 难度:简单 | |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原来这车站和铁路线离山海关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我从车窗里探出头去,向北张望,心想能远远地眺望一下也好。 和从四野里升腾起来的炊烟暮霭融合在一起,像三春烟雨中的景色似的,迷离难辨。 ①时已黄昏 ②竭力张望 ③任是瞪大了眼睛 ④苍茫的暮色 ⑤只有隐隐约约的一抹如烟似雾的淡影 ⑥也望不见山海关 ⑦笼罩着大地 A.④③②⑥①⑦⑤ B.①④⑦③②⑥⑤ C.①③②④⑦⑥⑤ D.④⑦①⑤②③⑥
|
|
| 7.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结合全诗,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
|
| 8. 难度:简单 | |
|
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任选六题,共6分) (1)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5)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7)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师者, 。(韩愈《师说》)
|
|
| 9. 难度:简单 | |
|
文言文阅读(15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荒年 B.弃兵曳甲而走:快步走 C.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则移其民于河东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止 B.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 C.察邻国之政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D.以五十步笑百步 可以无饥矣 3.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心焉耳矣”写出了梁惠王自以为治国已经尽心的自得和傲慢。 B. “王好战”暗示梁惠王是一位穷兵黩武,而非真正爱民的国君。 C. “民加多”是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治国有方和国家实力强大的标志。 D. “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在战场上逃跑的行为是极其可笑的。 4.翻译句子: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分)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分)
|
|
| 10.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1.简要梳理选段中祥林嫂的心理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结合课文,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艺术效果。 ①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3分) ②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3分) 3.从行文看,柳妈的话和四婶的话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4.祥林嫂经历了丧夫失子的打击,但精神被最被终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祭祀活动。对此应该如何理解?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 1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品 质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3分) 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
|
| 12. 难度:简单 | |
|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一段话是对《红楼梦》中哪一个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这一人物的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与这一人物有关的故事(请举一例)。
|
|
| 13.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⑥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