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云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这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而是各有利弊。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

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而教育正好属于此列,因此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长期以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而由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但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全国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把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改革的原则,提出应将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基金会资助各州改革课程结构和地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范教育和证书制度,在职培训和学生评估的依据。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1990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并建立“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以随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提出报告;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希望藉此能够对学生在基本学科领域里必须掌握哪些东西有一个共识。《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课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即是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ESIC)等机构制定的课程标准总的“准则”,根据这些标准,得到NESIC的确认后,再报“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审查批准。“州标准”是在自愿基础上,各州遵循国家标准而编订的州课程内容标准及评估体系。核心课程全国标准的制定一改美国过去学校课程设置的地方分权状况,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全国标准,但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英国中小学在历史上也没有统一课程,都是由地方自行设置,而且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1988年颁行的《教育改革议案》则一改过去的做法,授权教育科学部长制定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长又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制定各科教育大纲,使得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趋于统一,但各学校仍可以自行决定开设一部分课程。对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编制的教学大纲。大纲中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帮助教师掌握大纲,搞好教学,还印发了一些非指令性的参考资料。

而与此同时,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则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权限逐渐收缩,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越越多的课程决定权。

为了适应“集权”与“分权”的融合,既能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又能给地方和学校足够自主权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国家层面管理课程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标准。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控制”,而是“最小限度的控制”,是一种必须达到的保底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把很大一部分空间留给了地方政府和学校。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于“课程管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基本范式,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B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并非专门为该国的课程管理而规定,但此规定为各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美国教育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

C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

D近年,一些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的权限逐渐收缩,地方政府和学校得到了越越多的决定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80年代以,美国开始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迈进,具体标志是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

B英国的中小学在历史上没有统一课程,课程都由地方自行设置,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所以1988年以后才一改过去的做法。

C美国以立法的方式,把课程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家控制,“州标准”由各州完成: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D英国的“教学大纲”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课程管理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因为前者容易导致“统得过死”,后者容易导致“放得过开”,两者均有弊端。

B从近年来课程管理的共通性和趋向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做法比较一致,而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做法则较为相似。

C在历史上,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在“集权”和“分权”上各有偏向;近30年来,则呈现两相融合的趋势,这对发展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件好事。

D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虽然收缩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权限,存在“统得过死”的弊端,但是为了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厥自兵兴,朝廷宠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李希烈,唐朝的军阀。德宗时任淮宁节度使,与其他军阀勾结,发动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建中四年十二月攻入汴州。(节选自李翱《杨烈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又将陈州   侵袭        B.众皆泣,之     许:批复

C.侃率之以   登()    D.朝廷宠守御之臣  表扬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3分)

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氏有见识、有胆量,在叛贼兵临城下时,协助其夫发动百姓进行抵抗,并亲自做饭给将士吃。

B.李侃被敌人的箭射中回家,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不应该这样做,要身先士卒,否则士兵也不肯固守阵地。

C.文中用李侃等官员的卑劣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谴责了那些无勇无智甚至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与勇者之行,表现出对杨氏的赞美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注释】并刀古并州(今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荆高指荆轲指高渐离。豫让桥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大夫智伯家臣。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数次谋刺赵襄子,不遂,自刎而亡。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今已不存。

1.这首词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2.这首词下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5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孟子》)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拖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有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袄,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出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

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送给他……

(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画家老唐并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这句话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著,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E小说借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取这句话,揭示了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2.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3.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再度亮相艳惊舞台

“我是山里人,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另一次亮相,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不及了。”

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

“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的虔诚之心”,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杨丽萍表演了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她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完全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C.杨丽萍创作的歌舞乐《藏谜》几乎涵盖了藏区典型的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从《云南印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她的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韦芝就曾公开赞扬过她。

E.杨丽萍在准备《藏谜》素材的过程中走遍了藏区,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文化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2.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的观念的?请简要概括。(6分)

3.从全文看,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杨丽萍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职场中有人能力突出或情商很高,工作信手拈,又常受到顾客或老板的赞美,这就可能导致同事的羡慕嫉妒。

B最后她选择的男人也不错,生意越做越大,越越有钱,人家夸她长了一副“旺夫相”,人活到这个时候,离完美只有一箭之遥,只要生个儿子便完美无缺了。

C假如每个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见贤思齐,那么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D陈道明的观点是:“做人先于演戏,人品重于戏品。”他驰骋影视圈二十余年,其艺术成就是路人皆知的,其艺德也是有口皆碑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打造出了多少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同室操戈、弑父杀兄的活剧,其中以争夺皇冠、龙廷最惨烈。

B车祸发生后,记者及时赶到事故现场,看到地上流了触目惊心的血,围观的人哀叹不已,其中一人已当场死亡。

C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每吃甘蔗,必从根部开始,当人们讥笑他时,他则笑眯眯地说,这样吃,可以渐入佳境。

D济南惨案纪念钟于4月28日凌晨从广州运抵济南,至此,济南惨案纪念园的布展工作全部完成,纪念园将于5月3日开门迎客。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又想,假如“深”“透”“精”都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应该理解的东西为限,还有一个方法问题。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当然决不会有了。

①如果设计得好,引起动机真正切合学生求知的欲望,那么这种方法比较好  ②然后给他们讲,又是一种方法  ③像旧教授法所谓“引起动机”那样  ④让学生先思考一番  ⑤开门见山就讲,是一种方法  ⑥ 为什么?因为学生先经过思考一番然后听教师的讲,必然专心致志,印入就比较深        

A ③⑤④②①⑥                    B ④②①⑥③⑤

C ⑤③④②⑥①                    D ⑤④③②①⑥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伴随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外出求学、工作,他们留守在家的父母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年空巢”期。一些原“一切围着孩子转”的全职妈妈给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孩子打电话,成了她们每天的必修课。

肖菲刚入大学的第一个月,妈妈天天晚上都要打一个电话给她。一次因为有事,肖菲错过了妈妈的电话,第二天一早妈妈就打电话:“菲菲,昨天晚上你干什么去了,没有什么事吧?我一夜没睡,一直在等你的电话。”妈妈的声音有些哽咽。

假如你是肖菲,请给妈妈回个电话,委婉地告诉妈妈没事不要打电话,语言要得体,不超过60字。(5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仿照划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个句子。(6分)

一个历史人物与他所处时代的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人们从其所存留的实迹、著作、字画、诗歌中去感受那个时代,在感受中勾画出他们的模样,人们心目中也自有一尊伟岸的雕像。屈原的影像人们无从观瞻,但其长发披肩、形容枯槁,又足窥见其“虽九死而不悔”的坚毅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东明天就要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了,于是他高高兴兴上街买了条裤子,可惜裤子长了两寸。吃晚饭的时候,趁奶奶、妈妈和嫂子都在场,阿东把裤子长两寸的问题说了一下,饭桌上大家都没有反应。饭后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没有再被提起。

妈妈睡得比较晚,临睡前想起儿子明天要穿的裤子还长两寸,于是就悄悄地一个人把裤子剪好叠好放回原处。半夜里,狂风把嫂子惊醒,她猛然醒悟到在家里自己辈分最小,应该负责处理小叔子的裤子,于是披衣起床弄好才安然入睡。老奶奶一大早醒给小孙子做早饭,也想起孙子的裤子长两寸,马上动剪刀。

最后阿东只好穿着短四寸的裤子去参加毕业典礼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