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重庆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寥kuò)         心()     漫朔    殒身不恤

B.长歌哭(dàng)    舔shì    清苔     笙萧

C伤(chuàng     颓      苍桑    牒血

D.百)          桀ào)    长篙    不胜杯杓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依次填人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     ,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收这样的礼物?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     用,我们不愿意。

  凡愿加入青年诗歌爱好者协会的,一经审查批准,立即发给会员证,并免费     诗集一册。

  我掉首东顾,只见云雾弥漫,山峦隐现,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      !

  A.做客  实验   奉赠  踪影      B.做客  试验   奉赠  踪迹

  C.作客  试验    惠赠  踪影      D.作客  实验   惠赠  踪迹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已经出离愤怒了。 

B.山东泰安市泰山公安分局的两名民警和一名协警在与持枪暴徒斗争中,壮烈牺牲,人们从中看到了危难时刻殒身不恤的公安精神。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高等教育国际化正迅速改变着大学校园,不管是在哈佛徜徉,还是在北大漫步,你都会发现自己犹如置身于一个由各色人种组成的联合国中。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左右,我们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驾驶室不大,我在司机右边的位子上坐下来,前方铁路一览无余。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题共3小题,前两个小题每题3分,最后小题5分,共11分)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是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的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3.怎样理解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自己的看法。(5分)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檥(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汉军至,无以渡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骓不逝兮可奈何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自刎而死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还。

3.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分)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2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3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 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孝 弟 也 者 其 为 仁 之 本 与

                                                           (《论语》)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习题。(7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3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2.                 ,壮士一去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

4.         ,不知;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5.惨象,         ;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习题。(23分)

说绿茶

张抗抗

绿茶在北方,一向有点不受待见。今春绿茶突然抢手,在喝惯了花茶的北方,SARS流行的恐慌中,人们闻说绿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一时间茶庄生意兴旺,绿茶脱销,据说连陈年的旧茶都卖出去了。也真是因祸得福,总算被人刮目相看,让你在北方重见天日了。

可惜呀,绿茶,你还是被人认识得太晚了。

绿茶原本清淡,越是好的绿茶,三道清水流过,杯里的茶水已是"六宫粉黛无颜色",只留下碧绿的叶片,犹如池底青草,若无其事地在水中悠然荡漾。

在北方,至今我仍只喝绿茶。绿茶自然首选家乡杭州的西湖龙井。绿茶那种含而不露的品性,如一来自庭院深深的妙龄少女,衣料与皮肤都如丝绸般爽滑细润,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中,韵味留在清风里;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茶色碧绿,似玉液琼浆,养眼养心,令人不忍品尝。轻啜慢啧,舌上粒粒绿珠滚动,初始略有一丝苦涩,继而满口清香;茶未凉,嘴里已是甜丝丝清凉凉,满腹欲说还休的惬意与顺畅。

绿茶之妙,妙在清淡。清淡中悄然渗出含蓄的魅力,从不张扬的那种自信,如江南人的勤勉与聪慧。

我对龙井的偏爱也许源自少年时代。杭一中的初一年级那个春天,曾全班集体去梅家坞采茶半个月。湿漉漉的青山绿水,漫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园。无数娇嫩的叶芽,从蓬勃的茶树上一片片翘首探头,用一双双小手轻轻采摘下来,小心地置于竹篓中,拇指与食指都被茶叶染得绿了。细雨蒙蒙中采茶归来,全身的衣裤都沾着茶叶的香气。至今记得,下山收工过秤时,我一个上午采摘的茶叶,共计二两之多。若是等到烘干炒毕,大概只够泡上几杯茶吧。

可见春茶之矜贵。那半月采茶劳动结束后回到城里,晚上睡觉时眼前仍是无边的绿色,满山满眼的茶叶,在脑中如大海的波涛起伏,眩晕几日不止。能不思绿茶?

如今杭州城里茶楼林立,茶馆兴盛,多半是将喝茶作为社交聚会的场所。如"青藤"三层大茶楼日日夜夜座无虚席,小吃点心干果水果一应俱全,喝茶喝得轰轰烈烈情景颇为壮观。要论茶屋的文化品位,字画古董,环境古雅幽静,当数西湖大道别具风格的"和茶馆"。若是去龙井、虎跑的茶室,喝茶为的是泉水;若是选择湖滨的"湖畔居",为的是湖光山色;"湖畔居"的位置,至今杭州所有茶楼难以替代--那时刻茶客犹如漂于船上,整个西湖都在窗外荡漾,碧波粼粼,恍惚间竞觉得杯中的绿茶,只是从一湖清水中随意舀了一瓢来饮。到了金秋桂花节,满觉垅、植物园,一棵桂树一张茶桌,桂林丛丛,茶桌济济,桂花的醇香与清茶随风交融,几粒金黄的桂花无声落入杯中,绿水浮金,绿绸缀金,那是桂树与茶树热恋的季节。遗憾的是桂花节如今越来越商业气息,水漫"金山"时,绿茶已被淹没。

近年来,我每次去杭州探家,倒是常与家人友人去龙井一带的山里,在农家庭院里喝茶农自留的好茶,不会有茶室茶座里呼朋唤友、麻将扑克的骚扰之声,确是清静又悠闲的去处。还有像孤山"一片云"等茶室,客人可自带茶叶,茶室提供开水,任由茶客随意一坐半日,独享青山,也自成一道风景。杭州人喝茶是平常而普遍的大众文化,绝非文人雅士的矫情。绿茶文化属于江南,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

这些年来,杭州周边地区,几种绿茶新品牌名声鹊起。众多绿茶品牌之中,我还有些偏爱太湖地域的碧螺春,单是那名字就起得形神兼具,细嫩的叶片微微卷曲,如塘边池畔一只只娇小的青壳田螺,报来春的气息。掀开杯盖,一汪绿水上浮一层细细绒毛,如涟漪一般荡漾开去。但若将碧螺春茶与西湖龙井相比,前者的香气有几分张扬,带些诱惑的意思在里头;而龙井的茶香,却是清幽得不动声色。

每日工作之始,端一杯绿茶走进书房,心里是愉悦的,因有绿茶为我醒目清脑;疲惫劳累之时,饮一口绿茶,沉重的四肢顿时轻松了;心情沮丧之时,饮一杯绿茶,凡俗杂念都随水流散了……

许多许多年,在干燥的北方,绿茶日日呵护我的身心。许多许多年,在遥远的异乡,绿茶伴我,我把家乡时时带在身边了。所以,绿茶究竟具有怎样实用的功能,于我是不重要的。绿茶在我,是一种淡泊、一种娴静、一种清爽、一种平和。绿茶犹如涓涓细流,汇集成生命长河,点点滴滴穿透并消融着我长途跋涉中的心灵障碍;绿茶不会仅仅用来解除危难,绿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精神馈赠,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你看那片片绿叶,只需一杯清水的呼唤,就将全部的汁液奉上并溶于水中,清清淡淡,安安静静,然而,清茶留齿,气定神闲,回味深长久远。(原文有删改)

1.怎样理解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4分)

3.作者只喝绿茶的原因是什么?请作概括说明。(5分)

4.文章第八段的结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5.文章结尾作者写到:你看那片片绿叶,只需一杯清水的呼唤,就将全部的汁液奉上并溶于水中,清清淡淡,安安静静。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7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将下列几个短语依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副歌咏李清照的对联。

大河百代 独开一枝女儿花 群芳竞秀 词苑千载  众浪齐奔 淘尽万古英雄汉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一)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二)如果人们把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翅膀很小,并会很快死去。

上述现象给你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 写出与上文含义相近的两个成语。(4分)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4分)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其作品评价也很高。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变得越来越丰富。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责任,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因为责任,刘和珍欣然请愿,殒身不恤;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为责任,巴金深情忏悔,呼唤人性……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你身边也定会有很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人吧,请以责任为话题作文。

要求:1、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