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面各项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袅娜(nuó) 漫溯(shù) 籼(xiān)米 踌躇(chóuchú)满志 B.颓圮(pǐ) 瞋(chēn)目 饲(sì)养 图穷匕见(xiàn) C.租赁(lìn) 踯躅(zhízhú) 霎(shà)时 载(zǎi)歌载舞 D.谄媚(chǎn) 猗(yī) 郁 梵(fàn)婀玲 渐车帷裳(sháng)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落寞 混沌 驯鸽 牵牛花 蓊蓊郁郁 B.弥望 袅娜 脉脉 梵婀玲 青翠欲滴 C.斑驳 丰姿 风致 卢沟桥 没精打采 D.悲凉 参差 幽僻 泊来品 亭亭玉立
|
|
| 3.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局势已经不绝如缕。 B.在她看来,所谓有德,就是要真诚善良,没有危言危行,全心全意去帮助别人。 C.洋快餐刚进入中国时,对中国消费者吃完走人,留下一片杯盘狼藉的现象并不习惯,但为了开拓市场,他们不得不迁就中国消费者。 D.像张丽莉等“感动中国”人物,如晕荡开来的水面,触动了人们心中被掩盖的最柔软的部分,并以醍醐灌顶之势,敲响人们价值观的警钟。
|
|
| 4. 难度:中等 | |
|
选出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微革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醒目的文化标签,随着微电影、微博、微小说、微访谈等碎片化的文本形式的不断涌现,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B.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C.考试所用的铅笔、钢笔、橡皮、圆规、直尺和准考证等文具,都应集中在一起,放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 D.在咀嚼时,通过粗纤维对牙齿表面的机械性摩擦清洗,可以擦去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
|
|
| 5. 难度:简单 |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证明。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_______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_______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
|
| 6.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C.夫夷以近 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
|
| 7. 难度:简单 | |
|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而皆背晋以归梁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尔三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
|
| 8.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禾 熟 宋 •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 (2分) 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
|
| 9. 难度:简单 | |
|
古诗文默写。(6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经• 氓》) 2.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3.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
|
| 10.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来了。 (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浙江日报》 2011年12月9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1)—(4)段对旧日清晨城市图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4分) 4.“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 11. 难度:简单 | |
|
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一句下联。(二选一)(3分) 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 。 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 。
|
|
| 12. 难度:困难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一)毋庸讳言,在英语文明依然强势的今天,英语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政治、科技、文化的信息传播大都以英语为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无论是个人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还是国家寻求发展,都不能轻视英语。不仅接引国外新知需要英语,将中国文化向国外推广也需要英语。 (二)近世以来,西方文明的的强势输入,损害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强烈地触动了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情绪,这也是当前民众反感普遍性强制学习英语的一个背景。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