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

A缩(quán)    落(ruǐ)      (lì)        人才济(jǐ)

B.真(dì)        (shú)      (liáo)      虚与委(shé)

C.租(lìn)       辙()     商què)     如法(pào)

D(qiān)      (xì)       (lǚ)        大腹便便(piān)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点辍      葳蕤     洞萧     相形见绌

B.菀然      造诣     幽僻     锋芒必露

C.饱尝      攀援     提携     集思广益

D.伦丧      细腻     聘请     汗流夹背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荷塘的四面,_______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______ 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______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______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A.高高低低,迈远近近  重重  而 隐隐约约

B.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层层  但 影影绰绰

C.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重重  但 隐隐约约

D.高高低低,远远近近  团团  而 模模糊糊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所以,意识到他们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B.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就要不断的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C.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文盲标准,即便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以上。

D.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3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观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_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觋。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一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入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6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一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一一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一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_“他作为科学家

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A可乐也      信:相信

B.虽舍万殊    趣:同

C.终于尽      期:至、及

D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当其欣所遇/而君幸赵王

B.犹不能不之兴怀/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陈迹/谁大王为此计者

D.夫人相与/耳得而为声

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选文第二段,承上文字而来,谈,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襄。蚕妇持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  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

——蜘蛛。  尔——你。黄口灿然——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固之自襄——牢牢地把自己襄起来。(jué)一一那个。代词,其;他的;思厥先祖父。(苏洵《六国论》)——恰好。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带有花纹的织品。衮龙一古代帝王穿的礼服(衮,gǔn)(fú)——这里指祭祀时穿的礼服。枵(xiāo)腹而营口——空着肚子寻求食物。枵腹,空腹。营,谋求。

1.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的意思。(1分)

然则其也    巧:

2.这则寓言通过蚕和蜘蛛的对话,反映了哪两种对立的人生观?(1分)

3.你认为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品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诗的韵味。(2)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方。(苏轼《赤壁赋》)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家》的叙述,请在括号里用+-判断正确或错误。(5分)

(1)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

(2)巴金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    )

(3)《家》的故事发生在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婢女鸣凤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

(4)《家》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鸣风死于封建家奴制,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这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迷信。(    )

(5)《家》抨击了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力图为青年们指出条生存的道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家》是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河在河的远方

对河来说,自来水只是一些稚嫩的婴儿。不,不能这么说,自来水是怯生生的,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它们从没见过河。

河是什么?用什么来问河,什么也得不到。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这么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这件衣衫里面包裹着鱼、草和泥的秘密,衣领上插着帆,流向了时间。

河流览历深广。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看马领着孩子俯身饮水。落日在傍晚把河流烧成通红的铁条。河流走到哪里,空中都有水鸟追随。水鸟以为,河一直走到一个最好的地方。

天下哪有什么好地方,河流到达陌生的远方。你从河水流淌的方向往前看,会觉得那里不值得去,荒蛮、有砂砾,可能寸草不生。河一路走过,甚至没时间解释为什么来到这里。茂林修竹的清幽之地,乱石如斗的僻远之乡,都是河的远方。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

河流也会疲倦,在村头歇一歇;看光屁股的顽童捉泥鳅、打水仗。河流在月夜追想往昔,像连续行军几天几夜的士兵,一边走一边睡觉。它伤感自己路上收留了太多的儿女,鱼虾禽鸟乃至泥沙,也说不好它们走入大海之后的命运。也许到明天,到一处戈壁的故道,河水断流。那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河流被埋藏。而河流从一开始便意气决绝,断流之她献堤故乡。

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远方不一定富庶,不一定安适,不一定雄阔。它只是你要去的地方,是明日到达之处,是下一站,是下一站的远方。

常常地,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

1.自来水与河水相比,为什么是稚嫩的婴儿?(3分)

2.文中说,河最像时间。试比较,二者的相似性是什么?(3分)

3.从文中看,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这句话存什么含意?(3分)

4.文中写河流也会疲倦,也会追想往昔,甚至会伤感,这与意气决绝、勇往直前的智者形象是否矛盾?请解释理由。(3分)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诗经》到《红楼梦》、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丰富的美之外了;说一说,生活中,我们怎样把自己置身于世界丰富的美之内。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确立观点,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