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增分突破考前题型滚动练26练习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chán)   (zhēng)    长歌(dàng)       弄巧成(zhuō)

B(mǐ)       (suò)      曲水(shāng)      岿然不动(kuī)

C.戏(xuè)      (rěn)      作样(mó)         (yāng)不乐

D.桌(wéi)      (nà)       一傅众(xiū)        短叹(xū)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事情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李女士的经历已经有了一知半解,下面我们再听听李女士在这之后的离奇遭遇。

B.叙利亚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内战阴云笼罩大地,大批难民在冬天已经到来的寒风中奔向遥相呼应的邻国。

C.与人交往需要彼此坦诚,那些胸中无数的人不仅会在交往中受到更多排斥,甚至有可能被团队彻底边缘化。

D.《金融邮报》认为,印度明知本国在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没有受到歧视,却不愿投桃报李去善待外来投资者。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从制造型国家创造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又有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B.节前,股票指数围绕2 000点整数关口来回震荡,节后,市场能否突破这一关口,维持强势上攻趋势,节假日期间出台的相关政策将是关键。

C.高中新课程改革自从实施以来,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逐步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走向合作、探究的自主式学习。

D.在携程旅游网发布的清明小长假旅游人气排行榜上,三亚高居榜首,其中康年、万豪等亚龙湾片区酒店预订率近90%以上。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

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

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