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论述类类文本阅读24练习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下面各句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

(1)肥胖______是一种臃肿的状态更是一种疾病它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

(2)取民俸禄却不能为民分忧________他就一点也不感到羞愧吗?

(3)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________偶然因素所致________新自由主义长期泛滥的必然结果。

A不止    难道    不仅是/而且是

B不只  难道  不是/而是

C不止  莫非  不是/而是

D不只  莫非  不仅是/而且是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2013110王永、邓飞、赵普、郎永淳、陈伟鸿、崔永元等6人在微博上发起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130由北京团市委、市青联等共同发起的温暖2013——春节回家顺风车大型公益行动在北京启动。

请为此次公益行动拟写一则广告词。 要求:简洁、生动、准确语言得体。(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

A王允先把貂蝉许给吕布接着又把貂蝉献给董卓;貂蝉不满董卓爱慕吕布的英勇经常寻找机会与吕布私下相会。(三国演义》)

B对吴老太爷的死范博文不以为奇说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到了现代大都市上海自然要风化(《子夜》)

C夜里鸣凤打开自己灵魂的一隅回忆过去思索归宿最后两个大字不住地在她的脑子里打转就是薄命(《家》)

D圣母院是圣地享有避难权法庭却不顾及这一点要入内逮捕爱斯梅拉达;甘果瓦率流浪人和乞丐攻打圣母院想救出爱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

E副检察官发了一通谬论以犯罪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然会犯罪。(《复活》)

 

四、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 囿:园林。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雉兔:捕鸟猎兽。郊关:这里指梁惠王的国都郊区。

请结合上述有关的文段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著名歌手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歌手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非常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的机会,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让选手实现梦想,也不仅仅是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的关注。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禁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C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真实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更禁得起追问。

2.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述。(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