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1.信誓臣旦,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5.羽扇纶斤,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书吴、潘二子事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井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日: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旱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目双盲,不甚通晚古今。以史迁有左 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钱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钝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昊、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几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夸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日: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

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直之荣。之荣八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钱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问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昊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

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责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干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予乃与之交    亟:经常         B.遂之荣    谢:感谢

C.官不能        堪:忍受         D.予之适越潘子时    过:拜访

2.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原因的一组是(3)

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书几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摘忌讳语,密奏之

四大臣大怒    所杀七十余人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④⑤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吴炎、潘柽章两人都是优秀人才,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钱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辞,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译:                                           

(2)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

译: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汗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挂席:扬帆。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剌史桓伊曾在庐山为他建造禅寺,名东林精舍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

答: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析。(3)

答:                                                                                   

 

四、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A觉慧为了试探呜风,并报复她的冷淡,便说要告诉太太,早点把她嫁出去。鸣风听后很伤心。觉慧见状,既得意义有点后悔。(《家》)

B吴老太爷死后,《太上感应篇》成了他儿媳妇林佩瑶的精神慰藉。后来,林佩瑶与人外出游玩时,不小心把这本书弄丢了。(《子夜》)

C在伽西莫多惨遭鞭刑和曝晒时。克洛德靠近刑台,示意伽西莫多要忍受苦痛,不能把他出卖。伽西莫多低头表示顺从。(《巴黎圣母院》)

D流放途中,马斯洛娃因被男犯人纠缠而心境阴郁,见到涅赫柳多夫时态度不和气。涅赫柳多夫感到很痛苦,却不明原因。(《复活》)

E欧也妮偷看了夏尔的两封信,为他要与贵妇人分手而高兴,又为他要出国谋生缺旅费而着急。于是,她拿出私房钱馈赠夏尔。(《欧也妮·葛朗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简答题。(选做一题)(5)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程秉抱头鼠窜,回奏吴主日:蜀不从讲和,誓欲先灭东吴,然后伐魏.众臣苦谏不听,

如之奈何?”权大惊,举止失措。(8 3)

使蜀誓欲先灭东吴的是什么事?此后,孙权一方如何应对?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风姐越想越气,歪在枕上只是出神,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叫:平儿来。平儿连忙答应过来。风姐道:我想这件事竞该这么着才好。也不必等你二爷回来再商量了.”(6 7)

这件事指的是什么事?此后,凤姐如何处理这件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同答问题。(6)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

【注】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天的,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益:增加。与:给。惠:恩惠,德惠。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

答:                                                                                     

2.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4

答;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精神

南帆

当下的文化领域弥漫着浓烈的世俗气息,人们可以察觉到文化领域的某种隐蔽性失衡。文学的深刻正在演变为一种招人嫌弃的品质,哲学仅仅是少数人关注的精神奢侈品,历史不得不接受各种戏说的粗暴调侃……

市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但是,这并未否定人文精神的意义。人文精神的倡导表明,市场之外存在另一些价值体系。一位女士愿意支付更高的价钱购买一套心仪的服装时,美学追求占据了上风;一位教授愿意接受低廉的报酬从事公益讲座,或者一名公职人员愿意利用休假进入医院无偿担任义工,这时,善的追求压倒了个人利益的获取。

一个正常的社会通常拥有多种价值体系,它们与市场的追求构成了内在的平衡和相互制约,这是一个社会合理的精神结构。

人文精神不仅确信真、善、美诸种价值体系的存在,甚至证明了某些事情的无价。

愈来愈多的人投身穿益事业或者慈善事业,回报的利益价码从未进入他们的意识。不听命于生存的直接需求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更为崇高的目标,这是人之为人的可贵之处,也是人文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文精神的词源通常必须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张扬人的尊严与价值,包括正视人的现世幸福和正常欲望,这时的人文精神被视为一面解放的旗帜。重提人文精神,这时的解放不再是摧毁中世纪的教会系统,而是指向了财富的盲目积聚以及不知餍足的贪欲,如果说财富与欲望都曾扮演过人性解放的工具,那么,这两者也会演变为人性的新型枷锁。不幸的是,许多人对财富的攫取正在成为他们唯一的人生渴求。这时,生活的手段转变为生活的目的。人文精神的匮乏既是这种颠倒的原因,也是这种颠倒的症候。

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人的价值是调节各种评价指标的核心范畴。

尽管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仍是现代社会最为显赫的主题,但是,人类的标准形象并非经济动物。迄今为止,人类文化同时包括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政治理想、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等诸多领域。如果上述领域完全撤出社会的话,经济活动会逐渐瘫痪。如果一个民族赢得的文化评语是见利忘义哲学的贫困或者艺术沙漠,这种耻辱是全山银山的耀眼光芒所无法掩盖的。

财富没有错,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也没有改变。然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一系列新的问题必将陆续浮现:财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否存在财富之上的更高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压其历史演变,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方面的启迪。

(选自20131 23《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当下的文化领域出现某种隐蔽性失衡,是因为浓烈的世俗气息弥漫于文化生活。

B市场之外还存在另一些价值体系,说明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应该拒绝利益诉求。

C从历史角度看,人文精神曾是将人陛从中世纪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的一面旗帜。

D一个民族如果只能赢得哲学的贫困等负面性评价,这种耻辱是难以被掩盖的。

2.“人文精神的匮乏既是这种颠倒的原因,也是这种颠倒的症候。请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答: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人文精神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

答: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

炎凉

张晓风

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

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于爱上一个城……

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高士说法,凉意沦肌浃髓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  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  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盒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

【注】沦肌浃髓:渗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于困境的百姓.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段描写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B.第段思路开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在竹席上的触觉之美,给人舒爽自如的感觉。

C“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面对它也只好这样吧,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

D作者感叹当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顿下来之后,往往又给人一种瞬间冷却的失落感。

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情方式,表现天气冷热变化,影响人对竹席的不同感受。

2.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4)

答:                                                                                      

3.作者为什么要以炎凉为题?请结合文本简析。(6)

答: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 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 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竞是东方学。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粱启超,王国雏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一一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可是当书到长沙,竞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竞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一个瞎子为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他们开始谈得很好.但不久就谈崩了。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1969107,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选自《国学》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史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本文两次提及汪筏,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

答:                                                                                     

3.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6)

答: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有四种软弱的小生物,虽然历经千百年的生存竞争,却依旧______.。宇宙浩 ____ (han),大如恐龙,愈强大死得愈快,小物却敖过恶劣环境。故自大不如认小,安全些,也长命些。

1.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填入处。(2)

A、相安无事    B.安然无恙   C、安之若素    D安于一隅

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填入第处。(1)答:(      )

3.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答:_____改为_______

 

八、选择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________。正是这样一个素面朝天的节目______了荧屏

的生态结构,______了社会对汉字的关注,激发了关于汉字的深层思考。总之,它传递了文化的______

A、可圈可点  更换  吸引  生命力    B.差强人意  改变  增加  正能量

C、可圈可点  改变  吸引  正能量    D、差强人意  更换  增加  生命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A市民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到园博园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免费租用一台语言导览器,收听专业的闽南语讲解。

B随着梨花体”“甄媚体相继出现,土豪体又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在新浪微博上被提及超过5600万次以上。

C台北故宫目前己发展了翠玉白菜伞、冰山一脚’’袜、富春山居图茶杯垫等文化创意产品。

D一曲《江南style》,一周内拉动的GDP数值竟然高达10亿美元,成为韩国软实力输出的标志。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专心学习一门技艺的人,较之聪颖但不专攻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者是有差别的。

而后者恃才妄为,做事轻率    纵然技艺还可能不够纯熟

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体上,前者专心致志,谨慎行事

A④①②③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九、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两句名言。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70)

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请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域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必须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