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摇曳(yì) 商榷(què) 百舸(ɡě) 锲而不舍(qì) B.模样(mó) 不啻(zhì) 矫饰(jiǎo) 瞠目结舌(chēnɡ) C.愀然(qiǎo) 跬步(ɡuǐ) 肴核(xiáo) 桂棹兰桨(zhào) D.枕藉(jiè) 甄(zhēn)别 恣意(zì) 绿林好汉(lù)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也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B.株守乡井,到老没见到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 C.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D.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想再写下去了,还是拿起纸笔,搁下手杖,去湖上散散步吧!
|
|
| 4.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 C.酾酒(酒洒于地)临江,横槊(长矛)赋诗 托遗响于悲风(凄凉的风) D.其隙(闲暇)也,则施施(随意行走的样子)而行 引(放下)觞满酌,颓然就醉
|
|
| 5. 难度:简单 | |
|
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
|
| 6. 难度:中等 | |
|
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一段话(5分) 十八岁使我想起 。
|
|
| 7. 难度:中等 | ||||||||||||||||
|
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的空格内写出这则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了,国人亢奋,出版商紧急加印,书店忙着补货,市民连夜抢购莫言作品,就连股市传媒股都一路飙升。在轰轰烈烈的“莫言热”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缺失的尴尬,人们的趋同、从众、围观心里被展露无疑。 莫言拿奖是对中国文学的认可,也圆了国人的诺贝尔奖梦想,随之而来的是理所当然的“莫言热”,实体书店销售火爆,购物网站同样如此,京东、亚马逊、当当均推出“莫言专题”。据香港成报报道,各大电商的莫言作品纷纷断货,而莫言代表作《蛙》、《檀香刑》、《红高粱》等作品在莫言获奖消息公布当晚就宣告售罄。淘宝网成交记录显示,近几天,每分钟至少有一本莫言的书成交,因库存不足,部分商家甚至告知淘宝顾客,发货日期要推迟至下个月。
|
||||||||||||||||
| 8.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则披草而坐 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3分)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
|
|
| 9.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10. 难度:简单 | |
|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故 ,无以至千里; , 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5. 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6.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
| 1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后面题目。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 至 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选自《冯至全集》,文章有删改)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
3.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6分)
|
|
| 12.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汉代的《礼记》里的《中庸》和《大学》不能不读。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推荐中国文化经典的?(6分)
2.作者认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请分条概述。(6分)
|
|
| 13.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常言道:“事不经过不知难。”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经过同心协力的奋斗,才知道合作会事半功倍;经过挫折失败,才理解自信不可或缺……人生就是在时常总结中日益成熟的。对此,你有哪些独特的感悟、经历或见解? 请以“ 才明白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或短语,然后作文;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