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袁行霈 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到了明代,“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 ②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 ③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也才能形成对仗。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呼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有人说现在不是诗的时代,我不赞成。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我殷切地期待着。 ——节选自《诗人论诗》 1.下列关于第①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大胆革新。 B.宋代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却能有所发展,这是宋代诗人敢于创新的结果。 C.明代诗歌宗唐成为主流,但因为继承有余而创新力度缺乏,成就反而不如宋诗。 D.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 2.下列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 B.传统是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增强活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C.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 D.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B.中国传统诗歌句式(诗行)整齐,讲究对仗、平仄的特点是在汉语单音节、有四声区别的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C.“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大胆尝试。 D.作者认为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
|
|
| 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生活,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1.对下列句子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总共 B.辄一扣之 扣:求教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随便 D.吾自欲致其敬耳 致:表示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3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但他却不过于在乎钱财。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5分) (2)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5分)
|
|
| 3.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这首词的上阕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4分)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
|
| 4. 难度:中等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5.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7.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___________。(《逍遥游》) 8.臣生当陨首,_____________。(《陈情表》)
|
|
| 5.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画鲤 牟喜文 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穆三爷擅丹青,尤擅国画。泼墨挥毫,或高山,或小河,或渔舟,或落日,无不大气恢弘,使人如身临其境。画日,喷薄欲出;画霞,娇艳欲滴。画毕,穆三爷双手提笔,左右开弓,梅花篆字,一气呵成。 小镇人无不以拥有穆三爷一幅丹青为荣,更有达官显贵、商贾名人,趋之若鹜。 晚年,穆三爷开始画鱼,尤以鲤鱼为嗜。家中养一池鲤鱼,硕大透明的缸中,红黑相戏,上下翻腾。穆三爷常常伫立缸旁,凝神观察。泼墨挥毫中,鲤鱼跃然纸上,那姿态、那神情无不与真鱼相似。鱼鳃微张,尾鳍轻划,根须颤动,双目含情。仔细听来,耳畔竟有潺潺水声。 画界有规,以老为尊。穆三爷一画,千金难求。 小镇有一外出为官者,车马轻裘,几次登门,重金相求,终不遂愿。后被双规,锒铛入狱。 外人问之,穆三爷捻髯一笑,高雅之物,岂容污人亵玩焉。 小镇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以穆三爷为奇。 一日,镇东寒门农家李家双子双双考取北京高等学府。众宾客纷纷前来道贺,李家在镇上小吃部安排就餐,几包瓜子、花生,几碟小菜,几坛老酒。虽简陋,但也其乐融融。 忽人群大惊,见穆三爷立于门前,腋下夹着两个樟木筒。众宾客纷纷让座,穆三爷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居中而坐。李家双亲诚惶诚恐,忙吩咐上好酒好菜,穆三爷摆手制止,命人撤掉狼藉的杯盘,铺好台面,轻挥双臂,缓缓打开其中一个木筒,众宾客凝神屏气,伸长脖颈。但见,硕大的龙门从水里升起,两条摇头摆尾的鲤鱼从右至左,高高跃起,带起朵朵水花,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鲤鱼双目圆睁,憨态可掬。 双鲤跃龙门! 穆三爷手捻须髯,微微颔首。 众人啧啧称赞之余,带钩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另一个木筒。 只见另一个木筒上一把铜锁光彩照目。 穆三爷将画收好,将两个木筒一起交给了如在云里雾里的木讷的李氏双亲,叮嘱道,另一个木筒,待双子学业有成之时再打开。 不待众人反应过来,穆三爷拿起一杯老酒,一饮而尽,留下一个红包,飘然而去。 李母颤抖着双手打开红包,里面有两万元钱,泛着油墨的香气。 李父李母拉着两个儿子紧跑几步,门外哪还有穆三爷的影子。 几天后,传来穆三爷辞世的消息。 小镇人唏嘘不已。李家的那两幅画无疑成了穆三爷最后的作品,价值可想而知。一时求购者络绎不绝。然李家父母念及穆三爷,坚决不售,还将画存在了县里银行的保险柜里,断了那些贼盗的念头。 李家仍以种地为主,勒紧裤带,两个儿子勤工俭学顺利完成了学业。 完成学业的两个儿子在城里四处投简历,然而竞争激烈,他们虽名校毕业,但所挣钱粮只够勉强糊口。 他们自然想起了穆三爷赠送的第二幅画。 哥俩赶回老家,从保险柜中取出上了锁的木筒,请锁匠小心开启。 只见画中还是巨大的龙门,还是两条鲤鱼。与第一幅画不同的是,两条鲤鱼从左至右,游回了龙门。 鲤鱼归龙门! 揣摩了许久,哥俩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详细描写了穆三爷对同样是自己小镇上的人———车马轻裘者与李家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展现了穆三爷的高尚人格。 B.小说在描写《双鲤跃龙门》与《鲤鱼归龙门》两幅图画的画面时注意到了详略得当,尤其是对后者的描写,作者点到为止,但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 C.小说以夸张漫画式手法,写出了小镇奇人穆三爷的故事,虽然只选取了人物的一两件事情,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D.小说画线语句通过对穆三爷所画的鲤鱼形神兼备的描写,体现了穆三爷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下文穆三爷无偿送给李家兄弟双鱼图作了必要的铺垫。 E.小说结尾处,李家两兄弟“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的动作描写,生动的表现了他们没有读懂画意的愧疚。 2.小说为什么两次写到“穆三爷捻髯”?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开头说“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请概括穆三爷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
|
| 6.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冰城干净整洁的地铁车站和车厢让广大市民喜爱不已。乘车过程中,大部分市民都能遵守公共秩序,但车厢里仍有几个凤毛麟角的吃零食的乘客。 B.无论何时何地,她发生了什么事,朋友总是关注着,或劝慰,或支持,或鼓励。渐渐地,大家都知道,她有一个形影相吊的好朋友。 C.正值禁渔期,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非法捕鱼者铤而走险,趁着夜黑,大撒绝户网,有些渔民甚至对涸辙之鲋也毫不手软。 D.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的早期时代,曾因对工作安排锱铢必较而惹怒过同事,他批评人的言辞有时有些尖刻,甚至有些侮辱人。
|
|
| 7. 难度:中等 |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她的作品关注平凡女性生活,语言平实简约,多表现生死与成长等主题,曾被美国作家誉为“当代契诃夫”。 B.据浙江日报报道,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记录,弹性和吸油能力都令人惊喜。 C.近日,台风“菲特”给宁波带来了巨大灾难,宁波所辖的余姚市更遭重创。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余姚城区有70%以上地区受淹,交通基本瘫痪。 D.湘西凤凰古城的吊脚楼一般居住着土家族人。吊脚楼不但是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家资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也是土家族赖以生存的住房。
|
|
| 8. 难度:中等 |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唐人爱音乐,欣赏时免不了打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有时是衬托音乐的姿态 ② 有时显出的却是一种靡靡的景象 ③ 如“追逐翻嫌傍管弦,金钗击节自当筵” ④ 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⑤ 诗人也时时写到这一“额外功能” ⑥ 而很多发饰就成了敲击的工具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 ⑥⑤①③②④ D. ⑥⑤①④②③
|
|
| 9.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彼且恶乎待哉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今臣亡国贱俘
|
|
| 10.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B.时矫首而遐观 C.此小大之辩也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
| 11.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悦亲戚之情话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小年不及大年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
| 12. 难度:中等 | |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则刘病日笃 ②而后乃今将图南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④眄庭柯以怡颜 ⑤或棹孤舟 ⑥四美具,二难并 ⑦襟三江而带五湖 ⑧屈贾谊于长沙 A.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 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 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D.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
|
| 1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樊於期以穷困来归丹 B. 但以刘日薄西山 邻之厚,君之薄也 C.之二虫又何知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遂见用于小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
| 14. 难度:中等 | |
|
如果你穿越时空,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其一,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要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字数60字以内。(5分) A 庄子 B 陶渊明 C王勃 D 武则天 E岳飞 F 施耐庵 选择人物_______ 我想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5.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几段论述,按要求作文。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奉行节俭,因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明•朱用纯《朱子家训》),因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节俭也应是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它不应因时代的进步而被抛弃,它不应因物质的充裕而被遗忘。衣食无忧而能节俭恰是一种敬畏天物、崇尚简约的品位与格调。 “节俭”在现代人生活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奉行节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涵,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