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河北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面题目。(9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文史,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只要重视了敬老崇文就能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文明进步。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新唐书•李光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诏不敢出                   内:收起

B.乃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C.帝诸将罪                       贷:惩治

D.希德资粮遁走                   委:放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  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

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

(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5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②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

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②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1.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分)

2.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篇作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审容膝之易安。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3.                 ,露似珍珠月似弓。

4.千淘万漉虽辛苦,                  。

5.不要人夸好颜色,                 

6.无可奈何花落去,                 

7.千金纵买相如赋,                 

8.等闲识得春风面,                 

9.江山代有人才出,                 

10.人逢喜事精神爽,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处 分

汤其光

夏季的雨是头急脾气的驴,说下就下。这不,刘庄村因为背靠河,两三场大雨过后便漂了起来,整个村泡在了水里,把村委会主任张大保忙得够戗,又是组织群众清除田里积水,又是日夜带领民兵巡视河堤。一场雨使他瘦了整整一圈。

现在天总算有些放晴,虽然太阳在暗灰色的云里穿来穿去,有点无精打采,张大保见了还是高兴得恨不能飞上天亲它一口。心里绷紧的弦一松,困意便袭来,他正恍惚着往家里走,准备回去好好睡上一觉时,村文书急匆匆找到他,说镇政府让赶紧统计下被雨淋塌的房子报上去。张大保就冲文书摆摆手,有点不耐烦地说:“咱村倒房的不就张老三的两间吗?前天人还是咱俩背到村委会的呢。你还请示个啥,报上去就是了。”

张大保想起前天转移张老三的事就有点心惊肉跳,庆幸自己去得及时,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张老三是村里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当初还不是五保户的时候因为贫穷,盖房子时能省就省。房子历经这几年的风雨考验后,早就和张老三本人一样疾病缠身了。前天,张大保在组织群众清除田间积水时,心里老感到还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做,还是文书无意提醒了他。等他跑到张老三家一看,房子在大雨中变了形,墙体正向一边倾斜。“摇摇欲坠”这个词当时在张大保脑子里一闪而过。他和文书二话不说,冲进屋里背起张老三就走,直到在村委会把他安置好后,俩人的心还在狂跳呢。

见主任不满,村文书不知怎么有些委屈,哭丧着脸比划着说:“可是……他的房子并没有倒啊,还是那要倒不倒的老样子,也只能算是危房,与这次上报倒房户的条件不符,没法上报啊!”

“竟然还没有倒?真奇了怪啦!走,瞧瞧去。”张大保惊诧万分,一脸不解。

到地方一看,真跟文书说的一样,房子还歪歪斜斜地竖在那儿,像是正拼尽最后一口力气准备与大雨继续搏斗,张大保重重地叹口气,问文书:“这还不算倒房?”

“不算,这次规定房体被淋受损或倒塌才算。这只能算危房,标准是不一样的。”文书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该死的房子,怎么就不倒呢?怎么……怎么就不倒呢?”张大保急了,自言自语反复地说。因为房子不倒就没法上报,不上报哪来的补助,没有补助房子就不能重新盖。张大保越想越急,走到房子旁,看着欲倒的房子气不打一处来,抬脚向房子就是一脚:“你怎么就不倒呢?”

房子“轰”地发出声闷响,倒了。张大保和村文书愣了片刻,相互对视一眼,不知为什么反而同时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镇倒房验收组来村里验收了张老三的倒房。又过了半个来月,张老三搬进了新房。就在张老三搬进新房的当天,镇纪委接到举报,下来了调查组,说村主任、文书在上报倒房时弄虚作假,人为地把房子推倒。调查组找到张大保,张大保承认踢过一脚,还说了不关文书事,并在询问笔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了检查。既然举报基本属实,张大保很快便挨了个党内警告处分。处理文件下达后,张大保中午一回家便满面笑容地对老婆说:“给俺炒俩菜,俺要喝两杯,这回挨处分值。”

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是镇长打来的。镇长说:“知道你小子有委屈,赶紧过来我们喝两杯好好聊聊。放心,这回我掏钱。”

放下电话,张大保突然感到自己好像真有了委屈,鼻子酸酸的,眼泪最终没有掉下来。                                    

(摘编自《天池小小说》,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把夏季的雨比作一头急脾气的驴,突出了夏雨急迫迅猛的特点,点明了张大保受到处分的缘由,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张老三是刘庄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疾病缠身,水灾中被张大保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救出,后又因得到补助搬进新房,实属幸运。

C.文书是镇政府文件内容的了解者,他推动了张大保脚踹危房的情节,成为张大保行动的见证者和形象的烘托者,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D.在乡村背景下,这篇小说塑造了村委会主任、村文书以及镇长等基层干部形象。语言质朴生动,极具民间性,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E.小说旨在通过描写水灾后村委会主任张大保为上报村民危房而引发的一连串事件,传达出讽刺意蕴,让人感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

2.小说第3段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村主任张大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后,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否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节目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着广大观众,特别是带动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劳苦功高的事情。

B.北京最牛违章建筑主人自2007年起,就不断在天台上私自施工,建造“小别墅”,其他业主因不堪其扰,纷纷搬离,如今该楼已十室九空

C.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国务院派出了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新“国八条”的楼市调控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情况。

D.谈到解析音乐的人文情怀,《百佳专辑》主编说:“老实说当初真的是想抛砖引玉。结果我们1994年抛的砖,都成了秦砖汉瓦,还是没人接着做。”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副热带高压不仅控制南方地区的时间长,而且没有强有力的台风来与副热带高压相抗衡,这两种反常状况使得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

B.近来,一些地方屡屡传出党员领导干部在办公室设“镇邪兽”、“转运石”,甚至请风水大师对办公室重新摆设或对办公楼周围作出调整,以换来好运保官员“不倒”,引起舆论哗然。

C.学术大师寥若晨星、江湖“大师”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应该用独立的思想与科      学的精神去收复曾被“大师”们侵蚀的领地,在变动的时代给精神一个寄托。

D.重阳节上午,江西庐山西海风景区司马旅游码头发生了桥面塌陷事故,18名游客擦伤或落水,当地旅游部门表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游客拥堵所致。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    ,    。    ,    ,    。所以,我们可以          这样来说:任何外国人,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          他国的文化样式,    。

①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

②可以通过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

③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的中国方式来进行

④更不能使之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

⑤甚至可以通过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习

⑥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号,更惶论运用之了

A.②③①⑥④⑤              B.②⑤③①⑥④

C.①⑥②⑤③④              D.⑥①④⑤②③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社会原子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3分)

①社会原子化是一种社会危机。

②这种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等方面。

③这些现象的产生缘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组织的解体或缺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按要求仿写。要求:前后句式相同,修辞手法相同,语意贯通,内容有意蕴。(4分)

宽阔的胸襟,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卓越追求;

宽阔的胸襟,是                                             ;

宽阔的胸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旷达;

宽阔的胸襟,是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年轻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