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级湖北省黄石市高一起点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shuò)     挥斥方(qiú)              惆(chànɡ)    百争流(ɡě)

B.彳亍(chí chú)     哀怨徨(pánɡ)              寂(liáo)        忸不安(ní)

C.青(xínɡ)               冰悉索(xiè)           火(bō)                   凝重永(juàn)

D.瓦(fēi)             浪飞舟(è)             米(nuò)            健有力(jiǎo)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寥廓   激浊扬清   磅礴   五岭逶迤            B.碣石   含蓄隐诲   太息   清澈晶莹

C.荡漾   中流击辑   瓦菲   意趣盎然            D.通缉  风度翩翩   邂逅   苦闷诅丧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植物是能“说话”的。有时像久病的老妇人,发出断续的喘息声。而一旦获得      的阳光,或者接受      的水分,声音就会变得婉转悠扬。当变天刮风,它们就会轻轻地呻吟,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面对人类的侵扰,那些植物就会用尽最后的力气呐喊,或者通过     的年轮、     的树叶,以及时刻准备倒下的躯干,表达它们的抗议。

A.适量    充分    干巴    枯槁      B.适度    充裕    干枯    枯竭

C.适当    充沛    干涸    枯黄      D.适宜    充足    干瘪    枯萎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不是去生活,就是对生活的思考。

C.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D.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谐是什么?

②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③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④所以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⑤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分,填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B.《再别康桥》通过“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寻常的意象,向读者展示了康桥秀丽的风光。

C.《雨巷》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的追求。

D.《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多个诗节中首尾重复,使感情的表达凝重隽永、余韵深长。

 

二、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莲花开落”只是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B.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    )(3分)

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2.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4分)

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阙都是           ,下阙都是          ,重在          

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                          。(每空1分)

3.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2分)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                  

【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每空1分)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甲词的主题蕴涵。(3分)

答:                                                                            

 

三、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默写(每空1分,共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4.怅寥廓,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学而不思则罔,                        。(《公冶长》)

7.学而不厌,                          。(《述而》)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衰,爱怜之                                       ②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③丈夫亦爱怜其少乎?                             ④父母爱,则为之计深远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2.对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窃爱怜之    ②父母之爱子    ③持其踵为之泣    ④祭祀必祝之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也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也相同。

3.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私下里认为赵太后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 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1.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  (   )(   )(4分)

A.女孩出走,一是想对妈妈的“苛求”给予无声的反驳,二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生存下去。

B.本文情节虽然平铺直叙,但表现的主题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语言虽朴素,但朴素中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但容量较大。

C.女孩身上体现着一代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往往不甘各种各样的束缚,敢于追求个性自由,敢想敢为,但往往容易冲动,缺乏理智的思考。

D.本文以“寻人启事”为明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暗线,在情节叙述中,适当点染环境和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真实,艺术感染力强

E.作品中“寻人启事”措辞的不断变化,表现了母亲面对女儿离家不归的无奈与妥协,同时也折射出母亲要找回女儿的坚定信念。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在空缺处补写诗歌的中间一节。(4分)

妹妹说

门前一口水塘

妹妹说——

那是一张绿色的唱片

                      

                      

                      

浮标上下跳跃

妹妹说——

那是一曲《欢乐的童年》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文有文气,就有灵魂;人有文气,就有气质。“文苑”文学社决定开展“文气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以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景区门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时间书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文学名篇与亭台楼宇交相辉映。在现场,大家边排队边捧着书本和手机突击背诵。截至大年初六,共6000人通过背诵登上了楼,好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通过背诵获得门票最年长者84岁,最年幼者才4岁。

【材料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视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到他山东高密老家参观的已有上万人,莫言老家屋边的草、地里的菜,都给人揪去了,抠墙皮、挖砖块的也不少,据说是想沾沾莫言的“文气”。

1.《文苑》主编打算采用【材料一】发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言的父亲打电话说:真的受不了了,家里墙皮都快抠没了。请你替他们家拟写一条标语,有效引导游客行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气究竟从何而来呢?《文苑》主编希望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请以“盼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