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故木受绳则直,                              

2.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暮春之初,                            ,修禊事也。

4.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                    ,晚有儿息。

6.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                  

7.                                     访风景于崇阿。

8.山原旷其盈视,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              不堪:不能忍受

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碧湘门

【宋】陶弼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2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4分)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为马腾报仇。马超亲自带着一队士兵向曹军冲杀。曹操大败,为了掩饰身份,先是将所穿的红袍丢弃,后来又割断长胡子,最后扯着旗角包颈而逃,幸亏曹洪赶来拦住马超,曹操才得以脱身。

B.《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骗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C.《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当时刘备依附曹操,幸得下雨打雷,刘备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D“煮酒论英雄”一节里,曹操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谋臣劝说曹操早日赶走刘备,免得他日后做大来争位子。曹操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这表明他对刘备没有丝毫的顾虑。(《三国演义》)

E.曹操只给祢衡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不满,在宴会上裸衣骂曹。曹操大怒,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掉祢衡。刘表看破曹操的心思,故意不杀祢衡,而让祢衡去见黄祖。黄祖醉酒,不堪忍受祢衡的讥讽,终于杀死了祢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关羽在进攻樊城时中了毒箭,幸得神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而关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被华佗赞为天神。

B.曹操病重,招近臣托孤,指定曹丕为继承人,并下令设疑冢七十二座,“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然后死去。之后华歆逼献帝立曹丕为魏王。(《三国演义》)

C.诸葛亮积劳成疾,旧病复发,叹恐不能生,于是他祈禳北斗以求延寿,只要七日主灯不灭,就可增寿,不料魏军来袭,魏延闯帐禀事,扑灭主灯,诸葛亮大怒,拔剑欲斩魏延。(《三国演义》)

D.曹操病,华佗欲为其手术,曹操疑华佗为关羽报仇,下华佗于狱中而死,最后曹操也不治身亡。(《三国演义》)

E.. 吕布在白门楼被缢死前曾说过一句话:“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吕布说这句话是希望刘备替自己向曹操求情。当初袁绍派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助。吕布请双方一同赴宴,提出通过射箭方式决定两家战或和的方案,双方都同意。最终,吕布一箭射中辕门外画戟小枝,使得双方罢兵,替刘备解了围。

 

五、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请简述曹操采用“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离间对手的故事。

2.孔明曰:“恐魏兵袭其后也。主上若有失,当投白帝城避之,吾入川时,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陆逊追到“鱼腹浦”时遇见诸葛亮布下的什么阵?结果如何?请简述。

答:第(   )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3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3分)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答: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明道

魏饴

“文以明道”,几千年来这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过,对“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则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以刘勰为代表的“自然之道”的观点。他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所谓明道,也就是要明自然之道。其二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道”,即孔子极为推崇的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文以明道”,就是要用文章来宣传儒家之道,这也是在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

刘勰主张文章写作应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发展内在规律的自然体现, 这无疑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给后人以很大启发。不过,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这又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美学中的“明道”,则是多从明儒家之道的角度来要求的,我们知道,儒学以“文雅”为风貌,以“仁爱”为灵魂,它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良好的仁德精神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儒学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将“人伦”关系植入政治统治中,则又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所以,这里说的“明道”就要做具体分析了。

过去讲“明道”,往往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其实,一切优秀的散文不仅有“道”,而且都有正确的“道”,先进的“道”。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散文写成是政治教科书,应将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道”亦须重“文”。

 (摘自《中国散文审美传统新论》,有删改)

1.下列对“道”的表述,与文章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 分)(  )

A.“道”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

B.“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

C.刘勰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主张“自然之道”的观点。

D.“儒家之道”,是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推崇的是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2.在文章写作中,古人强调“明道”时有哪些消极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本文的主旨。(3 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面几个语境中的语言表述都存在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4分)

①某电视剧中,即将毕业离校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老师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老师一边接过礼物一边说:“多谢小张,那我就笑纳了。”

②小李某日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③小李的朋友新开一家酒楼,小李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是多忙,到时我也一定会拨冗光临……”

④某学校广播站播送时事新闻:北京连续突然的强降雨,造成野三坡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八、选择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C.两三竿竹见君子,十万卷书思古人

D.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九、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需保持原意。(2分)

(1)幽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因此幽默的孩子往往过得比较快活。幽默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商健康发展,能使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

(2)谷歌日前推出了“濒危语言”项目,目的是旨在拯救3 000多种正逐渐消失的语言。语言的消亡意味着珍贵的科学和文化信息的流失,与物种的灭绝毫无二致。

(3)除了凉州,敦煌是丝绸之路上另一个重要的驿站。命运之手将一抹黄沙拭去,伟大的敦煌被世界发现。

有语病的一项是(       )

针对性修改: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针对以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当下,人们不吝赞美之辞,对一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平凡人物冠以“最美”二字,如“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等。主流媒体不甘落后,大量刊载“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发现“最美”、宣传“最美”已然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

此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