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枕(jí)        悍(piāo)    暴虎河(píng)      起(līn)

B.欺(kuáng)     刚(jìng)    自怨自(yì)        碑(tiè)

C.帖(yù)        席(yàn)     私枉法(xùn)       茶(qī)

D.古(chà)       两(xī)      渭分明(jìng)      析(pōu)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肇事    愤世嫉俗     开门缉盗     吃一堑,长一智

B.烦躁    满目疮痍     诘屈聱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启讫    匪议所思     老于世故     满招损,谦受益

D.编篡    躬逢其盛     瑕不掩瑜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      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退一块巨石上山。

(2)这种风格既是没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     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3)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我相信,宗教      教条    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  终身    精练    以及/或           B  终生    精练    及其/或

C  终生    洗练    及其/和           D  终身    洗练    以及/和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近年来,部分国家非法进入南海中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的渔船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渔政部门计划通过护航护渔等一系列行动来进一步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C.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节日大打价格战,在商场里,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个语句是(    )

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A.春风吹绿了柳枝            B.春风把柳枝吹绿了

C.柳枝被春风吹绿了          D.柳枝在春风中染绿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一个句子。(3分)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古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

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2)运用比喻。(3)句意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按不同的要求,把下面两句话组成一个句子,可以增加或删除个别词语。(3分)

艺术家须有科学的世界观。

艺术家须有精湛的技术。

1.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2.强调世界观的重要。

3.婉转地强调技术的重要。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与“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童年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表现了“神”的力量,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更近乎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

B.“神”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们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但又不屈服自然,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

C.西方凭借着主宰人类命运的“神”,中国凭借着被人主宰着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的“神”,他们都取得了与自然对抗的和谐。

D.《愚公移山》的愚公、《精卫填海》的精卫和《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神”取胜。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解释“神”的概念含义,以及人类凭借“神”取得的跟自然对抗的和谐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显现的不同内涵和风格。

B.第三段阐述对待自然,中西文学作品有着不同表现,并指出看重个人力量的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影响,更看重自我奋斗。

C.第四段分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和中国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西方和中国的人才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D.第五段明确写作意图,作者希望借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借鉴外来文化并反思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更好发展民族文化。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哪些?(4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这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①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你该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能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象征。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样的名句(刘桢《赠从弟》),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更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高大、粗壮、漂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挺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多么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⑦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略有删改)

1.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以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请概括说明。(4分)

2.第3段“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4分)

3.第6段中加点词“本意”一词在文中指什么?(2分)

4.欣赏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4分)

5.第10段画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6分)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所蹲伏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性                 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D.君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足音辨人

3.下列是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有讲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3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4分)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2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六、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2分)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4分) 

 

七、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补全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夫子循偱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

2.四围山色中,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

4.今臣亡国贱俘,致微致陋,             ,            。

5.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