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内容:网。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内容:生活。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但21世纪的生活比诗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30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用不懂传统来指责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唐诗完了还有宋词。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的殖民”是指强国的综合优势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平等性。 B.“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利,在文中具体指文学创作上所表现的主流趋势。 C.“这样的写法”是把丰富的东西写成了一种简单的“网”字。 D.“网上生存”是新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上网。 2.“强势并不等于优秀”,下面的表述中不是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3分) A.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B.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C.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D.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3.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会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进,这些推进的文化有些是优秀的,有些则不然。 B.中国唐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流传到外国,是强势经济与文化推进的结果,对外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C.对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要认真继承,否则无法写出好作品。 D.作者同意学作诗的人学国学,但不能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换档”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
|
| 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②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③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④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⑤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⑥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注]①比膊:指肩并肩。②较:明显。③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④梁孝元:指梁朝孝元帝。⑤典签:官职名。⑥西台:古时指江陵。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颇善属文,殊工草隶 工:擅长 B.无友不如己者 友:朋友 C.傥遭不世明达君子 傥:假如 D.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 湮:埋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不纳其谏,以至亡国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 遂见用于小邑 D.每相狎侮,不加礼敬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引用古人的话强调圣贤难得,为文章的中心“慕贤”作了铺垫,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环境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交友须谨慎。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流俗,并以孔子、宫之奇为例,指出这种流俗必会造成亡国的后果。 C.第三段通过记述“颇善属文,殊工草隶”的平民出身的丁觇不被重视的事例,揭露了封建士族等级制度下,贤才常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D.作者认为,人在少年时,心志与情绪都未确定,往往会受到所交往之人的熏渍、濡染,因此择友非常重要。“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4.将原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5分) (2)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5分)
|
|
| 3.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结合两首诗的尾句,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4分)
|
|
| 4. 难度:中等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2.三十功名尘与土, 。(岳飞《满江红》)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5.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
|
| 5.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4分)①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②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2.划横线的句子“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3.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4.本文题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的墓是世间“最美的”,请结合全文的内容及自己的感悟谈谈你的理解。(8分)
|
|
| 6.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对峙/有恃无恐 机杼/毁家纾难 当选/独当一面 B.伉俪/引吭高歌 炽热/独树一帜 呕吐/吐故纳新 C.嗔怪/瞋目而视 偌大/一诺千金 暴露/泄露天机 D.宵禁/不屑一顾 教诲/风雨如晦 横财/横行霸道
|
|
| 7. 难度:中等 | |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B.在安全检查座谈会上,有代表指出,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级领导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临深渊的心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 C.他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题材不同,发表的时间不同,但异曲同工,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D.《中国好声音》一反有些选秀节目“泛娱乐化”的特点,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
|
|
| 8.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丘,那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 B.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C.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们受益匪浅,感慨颇多,都认识到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D.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
|
| 9. 难度:中等 | |
|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加必要的词语)(6分)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
|
| 10. 难度:中等 | |
|
请仿照例句填空。要求:①符合人物经历,②句式相似,字数相近。(6分)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当李甲背信弃义时,杜十娘在船头怒沉百箱, ;当宝玉洞房花烛时,林黛玉 ,把爱情变成一缕青烟;当张生挥鞭远去后,崔莺莺 ,把爱情变成一片霜林。
|
|
| 1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对画线句作简要点评。(3分) 有位部长,出身贫寒,学历不高,年轻时当过泥瓦匠。有记者调侃他,故意问:“请问部长先生,做部长与做泥瓦匠,两者有什么共性?”部长意味深长地回答:“两者都必须站在高处而不头晕。” 答:
|
|
| 1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雪 梅 [宋]梅尧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