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广东省等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业/酒  荟/精     着实/魔  

B.赠/乏      望/羽     那/

C.造/听      言/默   候/窥

D.服/足   沙/闪   开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正逢全国“两会”召开,市场变得异常敏感。上周大盘出现了大幅震荡行情,时而激情洋溢如坐春风,时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南京一家报社做编辑,故有幸结识了一批如雷贯耳的学者、教授。

C.在我国即将步入老龄时代、青壮年劳动力逐渐转向稀缺的背景下,要处心积虑把“不上学、不工作、不培训”的青年送出家门。

D.在这个没有各归其位的非稳态社会,于丹没料到自己因“清浅的鸡汤”得到不虞之誉,又因“鸡汤的清浅”遭到求全之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广州亚运组委会自从发布招募志愿者消息后,应征者达到几万人,其中还包括许多海外华侨也前来积极申请。

B.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C.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D.深受欢迎的2010 年亚运会吉祥物 “乐羊羊”与以往吉祥物相比,不仅更具时尚因素,而且还体现了举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会过得快乐吗?                 。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就像在沙漠中迷路的骆驼,                            。之所以说是生活目标而不是人生目标,                 ,而我们很多人短时间内实在弄不明白一辈子到底要干什么。                 ,所以,为一年的生活定下目标就可以叫做生活目标 。

①迷茫和绝望会充满了心田

②快乐的第一要素是有生活目标

③不再给快乐留下丝毫的空间

④但是我们想清楚一年之内到底想干什么还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⑤是因为人生目标是一辈子的事情

A.⑤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⑤①②③④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长七尺,美须髯,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缞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

会吐蕃乞和,其大将论钦陵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携,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授主客郎中。

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五千、驼二百、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俄又兼御史大夫,复为朔方大总管,以备突厥。未行,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引坐纛下,将斩之。刘幽求、张说扣马谏曰:“元振有大功,虽得罪,当宥。”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新唐书·郭震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一不质名氏      质:问

B.因觇虏情        觇:窥视

C.款塞愿和        款:赔款

D.修吊赠礼        吊:慰问死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钦陵欲裂四镇  以备突厥

B.乃以元振充使    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

C.则其下必怨      后然其计

D.因觇虏情        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元振“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    ②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

③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  ④独元振总兵扈帝

⑤元振遽奏礼止              ⑥十年,赠太子少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震仗义疏财,不拘小节,曾以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在对待吐蕃请和的问题上,郭震献出了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并因此授其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的官职。

C.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震设计害死自己的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郭震逃跑,郭震没有听从。

D.唐玄宗因他人劝谏而赦免了郭震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后来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4分)

(2)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3分)

(3)元振有大功,虽得罪,当宥。(3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苹: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绿云扰扰,                          ,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3.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4.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1.-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4.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

6.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授看门     何休

王教授评上教授两年后,学院专业设置走向市场,采煤专业撤消,他又不愿转型,成了闲置的教学资源。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把王教授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来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么内退,要么到保卫处挂个号,守大门。

王教授才四十五岁,不到内退年龄,分管保卫工作的陈副院长找王教授谈话,王教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教授上岗的那天,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学院有史以来职称和工资最高的守门员。   

看门人一直都是聘请临时工,活儿也轻松,不外乎是为进出车辆开门,登记来访者,为晚归者开门等。上班第一天,王教授就捅了一个不小的娄子:中午,一老乞丐在学生食堂乞讨,被学生食堂管理人员撵了出来后,七弯八拐地跑到学院小餐厅里去了。此时小餐厅里,陈副院长正陪客人吃饭。

保卫处长向陈副院长深刻检讨后,打电话到值班室。王教授却一本正经地说,人是我放进去的,我没有违反工作细则。

保卫处长气咻咻地说,细则上写得很明白,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乞丐来要饭,他不是闲人。至于他是不是杂人,你没提供判断标准,凭我的主观理解,他不是杂人。

保卫处长是转业军人,王教授咬文嚼字,令他一时语塞,便气急败坏地挂了电话,火烧火燎地跑到大门值班室,对王教授说:现在我把工作细则的第五款改掉,凡是非本学院的师生,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来办事的,必须有介绍信,来找人的,必须和相关责任人电话联系上,否则一律不放行。

保卫处长话音刚落,一份“值班人员工作细则补充说明”伸到保卫处长的鼻子底下:处长,请签字。保卫处长哭笑不得,他一边签字一边想,别人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遇到秀才,也难缠啊,这还是个开头,往后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果然不出所料,半月后,陈副院长接到市政府一位领导的电话,说是建议学院换掉看门人。

陈副院长派保卫处长去调查,很快,保卫处长哭丧着脸来见陈副院长。原来,头天晚上,市委宣传部长吃请后回家,车行驶至学院门前时,内急了,司机跟他出主意,学院里面厕所多。王教授当班,死活不开门。宣传部长摇下车窗,借着酒疯指着王教授的鼻子骂:你一个看门狗,神气个鸟,老子有公干,快开门。

王教授从来没挨过这样的骂,气得脸发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来公干,拿出介绍信来。

宣传部长急了,一手捂着裤裆,一手掏出手机。把你们保卫处长的电话报来,我给他打电话。不巧的是,保卫处长手机关机,家里座机没人接。僵了几分钟,宣传部长内急难忍,只得喊司机开车,到大街上找一个角落方便。

了解情况后,保卫处长敢怒不敢言,因为王教授把自己签了字的那份“补充说明”放大五倍贴在值班室最显眼的地方。

一个学期下来,保卫处长想在开中层干部会议时,提议把王教授换掉。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教务处长与学工处长先发言,保卫处长的发言放最后,所以,保卫处长还未来得及开口,学工处长发言时对王教授大加赞扬,还建议给予王教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本不是学工处的事,学工处长哪根神经搭错了吗?当然不是。

近几年,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非常严重,自从王教授看门之后,本院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锐减。

晚上十点后,王教授不放学生出门;清晨或上午,只要有面容憔悴的学生进校门,王教授就要验他们的学生证,如果没带学生证,王教授就用数码相机给他们拍照,再叫他们留下班级姓名学号,一丝不苟。有一次,有两个学生捂着肚子诈称生病,要去医院。王教授关切地问,钱带够了没有啊?我这里有五百块钱,你们先拿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俩学生拿着王教授的钱,在网吧门前徘徊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跑到药店买了一瓶感冒药,乖乖地回学校,把钱还给王教授。

会后,王教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授看门,本身就是新闻,加上学工处长的渲染,本地报纸与电视台均对王教授作了专题报道。

再后来,省里下发一份文件,要求至少有一位五十岁以下、正高职称的党外人士充实学院领导班子。在所有教授中,只有王教授两个条件都符合。

王教授只看了一年大门,就成为院长助理,一年后,提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王教授,也就是王副院长,在就职演说中慷慨激昂地说,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

此后,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据说,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呢。

                                              (选自《当代人》,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王教授的性格特点。(4分)

2.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存在读者意料之外的因素无疑会大大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教授看门》的艺术魅力。(5分)

3.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坚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认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家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太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进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看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3.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6分)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40.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6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请根据下列题中预设的有关情景及要求,任选一个情景,设计一句“拒绝词”。(共6分)

(1)有一位同学想在下午的上课时间到书店买一本重要的书,于是请他的朋友向老师请假,说他因为身体不舒服不能到校上课。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打算如何拒绝他的请求?请设计你的“拒绝词”,不超过40个字。

(2)你向亲戚借来一架照相机,在校运动会上为本班运动员照相。某同学看这机子性能好,非要借去旅游不可。你认为这个要求不能顺从,但面对要好的同学,又不能简单拒绝,那么,你打算如何既明确又得体地回绝这位同学。请拟出你的“拒绝词”,不超过40个字。

(3)周末,你专程去看望在家养病的同学李明,李明一家人正准备打麻将,但三缺一,于是趁机邀请你凑个数,李明见此情景也帮家人说话。面对他们的盛情,你不能简单拒绝,那么,你打算如何既明确又得体地回绝。请拟出你的“拒绝词”,不超过40个字。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王勃高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心心相印,虽远亦近;顾城说“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两个貌合神离的人,即便同在一个屋檐下,也会心隔天涯,虽近亦远……

读上面这段文字,根据你的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