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暮霭(mù) 蚊蚋(ruì) 寻常巷陌(xiàng) 荠麦弥望(jì) B.皈依(bǎn) 社稷(jì) 钿头银篦(tián) 砯崖转石(pēng) C.蹙缩(cū) 孱头(càn) 羽扇纶巾(guān) 乍暖还寒(huán) D. 醪糟(láo) 猿猱(ròu) 分崩离析(bēn) 余勇可贾(jiǎ)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二是即使被抓,处罚也轻,罚不当罪,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但全民讨论并且对此忧心忡忡,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 B.罚不当罪 C.不齿 D.忧心忡忡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B.美国德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能让物体在微波下隐身的超薄材料,这让人类离拥有隐身衣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C.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金砖国家领导人的第五次会晤3月2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围绕本次会晤主题“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发表看法和主张。
|
|
| 4. 难度:中等 |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论语》中充满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身边一样的小故事。 , 。 。 , 。这就是“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①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 ②它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 ③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的态度 ④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 ⑤首先是如何修自身 A.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③①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③①②
|
|
| 5. 难度:中等 | |
|
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选出画线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而耻学于师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固而近于费 2.选出下列文言句式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选出下列画线实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天下云集响应 C.非能水也 D.履至尊而制六合 4.选出下面画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 ) A.吾从而师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自以为关中之固 D.小学而大遗
|
|
| 6.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嗷嗷(众多的愁怨声),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以礼天下,天下集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过秦论》)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使……灭族 D.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 甘:认为甘美 2.下列各组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 B.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下列各句括号内对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之(指秦)弥繁,侵之(指六国)愈急 B.刺客(指荆轲)不行,良将(指李牧)犹在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其中①②③之“后人”指代对象相同) D.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指秦之暴政)
|
|
| 7. 难度:中等 | |
|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分) 2.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2分)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田园乐(其六)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景手法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2.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
|
| 9. 难度:中等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8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2.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3.盖均无贫, , 。(《季氏将伐颛臾》) 4.谨庠序之教, , 。(《寡人之于国也》) 5.积善成德, , 。(《劝学》)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师说》)
|
|
| 10.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是地方决策层盲目追赶的心态而造成的。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要建设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不能简单地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而应该注意保卫城市的传统,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3分)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还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土房子”。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3.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结合文意,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闪光点”?(3分) 4.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3分)
|
|
| 1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分) 保 护 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3.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
|
| 12. 难度:中等 | |
|
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
|
| 13. 难度:中等 | |
|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6分)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①去先生家,②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③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④也不乏幼稚之处。⑤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⑥要我说出来,看我想的对不对。 答:①__ ②__ ③__ ④__ ⑤__ ⑥__
|
|
| 14. 难度:中等 | |
|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少价值,而是缺少肯定。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肯定,而是不愿肯定,或者说不会肯定。学会肯定,不仅体现出一种力量、一种卓识,更能凸显一种睿智、一种品质。每一个人都有期待肯定的心理,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欢欣鼓舞,动力不竭。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除诗歌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
